□ 劉東 易淑明 陶欣
近日,竹山法院城關法庭干警深入轄區(qū)偏遠鄉(xiāng)村,集中開展送達、調查、調解等工作,為山區(qū)困難群眾及特殊群體送上暖心司法服務?!?/p>
入戶送達:解決困難群眾訴訟材料接收難
張某訴吳某離婚糾紛一案,法庭干警通過電話得知吳某因患病存在精神障礙,無法順利接收應訴材料。為確保送達程序規(guī)范,減輕當事人訴訟奔波之累,承辦法官決定“上門服務”。6月12日上午,法庭干警奔赴吳某住所地,在耐心引導其親屬配合的同時,細致了解家庭矛盾根源,不僅依法送達了應訴材料和開庭傳票,更以拉家常的方式安撫當事人情緒,為這起特殊婚姻糾紛后續(xù)審理奠定基礎。
入戶開庭:搭建鄰里溝通“連心橋”
童某與王某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案,童某失明出行不便,且雙方當事人為鄰里關系。為避免矛盾激化,減少當事人對抗心理,6月12日下午,法庭干警攜國徽走進當事人家中,以“現場開庭+調解”方式展開審理。經過法庭調查、舉證質證和辯論,案件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訴訟是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但不一定是處理鄰里糾紛的最好方式,要互諒互讓,共同營造一個和諧舒適的鄰里居住環(huán)境……”承辦法官耐心釋法明理,積極尋找矛盾化解突破口。盡管雙方當事人爭議較大,暫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但“家門口的庭審”讓司法審判更接地氣。
實地勘驗:為土地糾紛“精準畫像”
童某與王某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審理結束后,法庭干警又奔赴另一起土地糾紛現場。黃某與鄒某系同村村民,黃某認為鄒某趁其外出務工之際,侵占其茶園毀壞其作物,便提起訴訟要求鄒某賠償損失。雖然前期已公開開庭審理此案,但僅憑卷宗材料和開庭筆錄,仍難以清晰界定爭議地塊邊界和查明案件事實。烈日當頭,承辦法官來到爭議地塊,對照圖紙仔細勘察田埂走向和作物種植情況,并走訪知情村民,將了解的情況一一記錄在案。
法官們走出審判庭,把國徽扛在肩頭,用腳步追求正義,讓司法溫度更加可觸可感。接下來,竹山法院將繼續(xù)發(fā)揮好人民法庭前沿陣地作用,加大對基層自治組織的法律指導,讓更多矛盾糾紛消于萌芽、止于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