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了。籍籍無名的山野,一個遺失的尼姑庵,無名的尼姑庵,提起來簡直有些辱沒名勝古跡。但我一直忘不了那里,一直想為它寫點什么。一滴純藍色的墨水,滴落在白紙上,會向四周洇散出令人心醉的藍。在我心里,那遺失在山野密林中的尼姑庵,就是一滴純藍墨水,它也幻化出一方奇異的天空。
還是四五月份的時候,滿目青蔥的季節(jié),我和朋友來到了樓臺鄉(xiāng)觀音溝。傳說溝內有不少懸棺,懸棺是庸巴文化的遺存,我一直想去看一看,但周圍無人知道路徑,雖然常常動起念頭,卻一次次收起向往。這次有不少朋友同行,又請了當地的村民作向導,倒真是得償夙愿的好機會。
觀音廟后有座山,向上有坡地,有農戶,再往上就是蓬蓬勃勃的山林,一條小路頑強地從野草中向山上延伸,幾不可辨。向導領著我們在山林里左拐右拐,不多時就快到山頂了。這座山并不高,四周卻是巍峨的高山,遠望那高高的絕壁,上面有黑黑的洞穴,誰也不知道有多深,誰也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東西,這讓我們更加好奇。向導是個老漢,并不饒舌,向下跨過幾步,指著巖邊說:“那里就是?!?
巖腳下,赫然有一具棺木,被碎石塊淺淺地圍著,蓋板已經裂開。這顯然不應該叫懸棺,應該叫巖葬,具體的說,叫巖緣葬。向導說,周圍大概有二十多處巖緣葬,但往上的小路被連片的山竹擋得嚴嚴實實,上不去也看不到。下面還有一處,過去看了,跟這里也差不多。既然不是懸棺,跟古庸巴文化自然關系不大,與其說是庸巴遺風,不如說是佛教文化的流傳。據向導說,這里過去有個尼姑庵,香火旺盛,很多香客長途跋涉而來,有的病死這里,無法回鄉(xiāng),就被安葬在尼姑庵周圍的巖腳下。嗚呼!對這些客死異鄉(xiāng)的香客來說,悲耶?喜耶?前來求神問佛,其實是想讓自己更加幸福,但還沒有回到家鄉(xiāng),就在這里告別了這個世界,豈不是大悲?既然虔敬佛門,自然相信生死輪回,此生的種種罪孽、重重苦難已決心坦然面對,無限美好的希望已經寄托于來世,可謂生有何歡、死有何懼?葬身于此,死得其所,豈不是大喜?
現在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他們臨終時的心理,任何揣度都沒有意義,但我們應該尊敬他們。這里的“懸棺”奇跡,其實是他們用生命寫下的信仰傳奇。死亡是人生必然的歸宿,而信仰是生命的指引,他們帶著信仰離開這個世界,誰又能說那一定是悲???世界上有很多信仰,人們也有著各式各樣的信仰。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得說,對佛教的信仰,要比對金錢對權力的信仰高尚得多。最起碼,它的信仰里包括了善良和愛心。
陽光照進山林,并不高大的樹木投下斑斑駁駁的綠影,倒讓林中的野草越發(fā)的鮮亮,山林里靜謐又空靈。
向下走幾步,向右轉,不遠就看見了尼姑庵的遺存。這個平平的小山頭上已經沒有任何房屋了,長滿了樹木和雜草,只有石頭砌成的屋基,默默訴說著過去的輝煌。從這些屋基看,這個尼姑庵曾經擁有至少七八間房屋,是個不小的寺院了,應該有不少的尼姑。據向導說,在溝內的另一座山上,還有一座清涼寺,也是遠近聞名。再加上觀音廟、華佗廟等等,觀音溝真是與佛有緣啊。想一想,這些僧尼真的很不容易,為了信仰,晨鐘暮鼓,青燈黃卷,待客化緣,誦經禮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釋迦牟尼締造的這個世界里,他們信仰著,安詳著,演繹著別樣的人生故事。
走出觀音溝,仍然忘不了尼姑庵和那些巖葬。無論如何,釋迦牟尼是偉大的,我得為那些僧尼和巖葬者默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可以,請您佑護所有善良和有愛心的人,給他們健康,讓他們自然地離去,讓他們安葬在干凈和安靜的地方。
![相關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