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楚網(wǎng)
■文、圖/羅偉 陳新民
鄭大華作品《國色贊》
鄭大華繪畫技藝越來越高,妻子江慧群的“點評”功勞不小。
他和她的美好姻緣,由畫引出。幾十年如一日,她幫他牽紙、磨墨,任其在藝術空間里盡情揮灑。現(xiàn)在,他是我市書畫界名家之一,被中國書畫收藏家協(xié)會授予“終身成就獎”,他畫的牡丹被人爭相收藏……
畫為媒,知青愛上“土畫家”
他叫鄭大華,1949年出生在竹山擂鼓鎮(zhèn)的一個普通農家,兒時就很喜歡寫寫畫畫。童年時代,他是鄰村一位頗有書畫造詣的朱先生家里的???。為了“偷藝”,他經(jīng)常為朱先生牽紙、洗筆、磨墨。
1968年,鄭大華從寶豐中學畢業(yè),回到老家原擂鼓公社,任公社團委書記。兩年后調到電影隊,長年累月走村串隊放電影。當時,放電影不僅要自己畫畫制成幻燈片播放,還要畫墻報宣傳。有一次,寶豐區(qū)委領導給了鄭大華十幾張大白紙,要他在最短時間內畫出中心工作的宣傳畫。鄭大華僅熬了一個通宵,就畫出了19幅畫。第二天一早,他就向領導交卷。這么快就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領導很是吃驚,對鄭大華大加贊賞。后來,那些畫貼在墻上,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因為在書畫方面有特長,1973年鄭大華被調至縣文化館工作,1974年調到縣文化局,1976年任竹山縣電影院經(jīng)理。
當時,竹山縣委農村工作隊里有一位來自江城武漢名叫江慧群的大姑娘,是插隊農村后招工的女知青,為人很樸實。有人給江慧群做媒,要把她“說”給鄭大華。而那一年,江慧群在武漢的父母已經(jīng)給她物色了一位人選,對方是上海人,在武漢水利學院任教。當年竹山縣電影院一進大門有一堵墻,墻上有幅面積至少20多平方米的宣傳畫,正是出自鄭大華之手。江慧群一看到這幅畫,就被鄭大華的才氣折服了。于是,江慧群最終選擇了鄭大華。同年,他們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畫為媒,這對才子佳人的聯(lián)姻,一時在當?shù)貍鳛榧言?。他們不僅互相支持,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比翼競飛。
得妻助,潛心作畫無干擾
婚后,鄭大華還是每天一有時間就鋪開宣紙在赤白青橙黃藍紫間盡情揮灑。雖然兩人工資都很微薄,經(jīng)濟比較拮據(jù),但鄭大華提出要買筆墨紙硯,江慧群都從不吝嗇。
1981年,鄭大華又調回縣文化局,躋身領導班子。按說他應該把繪畫愛好放一放,潛心經(jīng)營仕途??舌嵈笕A怪就怪在這里,辦公休息間隙,大沓的報紙成為他練習繪畫的絕好材料;開會時,他拿著鋼筆在小本子上畫畫,別人還以為他是在認真做筆記呢。
江慧群先后在竹山縣委辦、地市婦聯(lián)、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擔任領導工作,她對丈夫的興趣與愛好從不干預,尤其是對丈夫的繪畫愛好從不打擾,精神和物質上都給予積極支持。多年來,鄭大華養(yǎng)成了特有的習慣,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走進畫室,身影定格在書案前,直至次日凌晨3點。每當這時,江慧群總要送進去一杯牛奶,然后悄悄地退出來,不弄出一點聲響,生怕打攪了丈夫的創(chuàng)作。
為了給丈夫補身子,江慧群還特地買回一臺豆?jié){機。鄭大華每天早上一起床,江慧群就將熱氣騰騰的鮮豆?jié){端到他面前。
鄭大華的老母親多年前偏癱在床,為了不讓丈夫牽掛當時還在老家的母親,江慧群就把婆婆接到十堰和他們一起生活。這么多年來,老人的吃喝拉撒江慧群都照顧得非常周到細致,并且從無怨言。親朋好友們說她真是難得的好媳婦,別人做到的,她都做到了;別人沒做到的,她也做到了!
1998年夏天,鄭大華退休了。很多人把退休后的閑暇時光用在搓麻將、“斗地主”上,而鄭大華卻沒這樣,畫室就是他的全部,或者說是唯一。每天,除了一日三餐、睡覺和如廁,他很少走出畫室這方“極樂世界”。畫得乏了,他或者操起二胡拉《良宵》、《二泉映月》,或者打開揚琴彈奏《梁?!贰ⅰ兜氐缿?zhàn)插曲》,自我陶醉,其樂融融。別一種休息,物我兩忘,世界上只剩下藝術的空間。
伉儷諧,丹青國里添異彩
2006年,江慧群也退休了。此間,鄭大華由當初的水粉畫、油畫改為主攻國畫。其中,畫的最多的是山水畫和牡丹。因為是邊畫邊學,鄭大華對自己畫得究竟如何心中沒底。每天晚上,他把畫好的畫攤在地上,問江慧群:“你看哪些地方畫得不好?”江慧群回答說:“我看不出來?!辈贿^,江慧群從此也有意加強自己在繪畫鑒賞方面的修養(yǎng)。
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大華的繪畫技藝越來越高,江慧群的鑒賞水平也“水漲船高”。有一次,鄭大華畫了一幅山水畫,上面是鄂西北的莽莽群山,畫中有云,有樹,秋意闌珊。為了突出秋意,鄭大華將這幅畫命名為“層林盡染”。對這幅畫,鄭大華對其中的云彩比較滿意,認為是畫得比較好的部分。第二天收畫的時候,他問江慧群:“你覺得哪里畫得可以?”江慧群仔細一看,一語中的:“還是云畫得傳神些!”鄭大華一聽,對老伴鑒賞水平的提高點頭肯定。自那以后,每幅畫他都要江慧群提意見。剛開始,江慧群的看法還不太準確,可越到以后越一針見血,說得鄭大華心服口服。
有了妻子的支持,加上個人的勤奮和努力,鄭大華在繪畫方面的技藝飛速提高。前些年,他的水粉畫《韶山紅日》在《湖北日報》刊發(fā);《施洋故鄉(xiāng)——竹山新貌》在《江漢早報》發(fā)表;《堵河岸畔》、《十堰新貌》、《武當攬勝》和鋼筆畫《風景這邊獨好》、《拜年》以及國畫《湖畔人家》、《園趣》先后分別在《鄖陽報》、《十堰日報》發(fā)表;水粉畫《春到鳳凰堰》、《山鄉(xiāng)四月》以及宣傳畫《苦難的心》、《故鄉(xiāng)》、《春山農居》、《鮮花獻模范》等作品,多次參加湖北省及全國“雙擁”專題美展。他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已載入《當代中國美術家》、《中華詩詞》、《紅色中國》、《一代偉人》、《中國畫報社古國丹青畫卷》獲獎精品集粹等書,其本人還被授予“終身成就獎”、“中國藝術功勛成就獎”和“中國藝術先鋒”等榮譽稱號。現(xiàn)在,鄭大華是湖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會員,北京東方神州書畫院院士,十堰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近些年來,鄭大華致力于牡丹畫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有一次,他去北京逛書畫交易市場,見一書畫攤點專賣某名人的牡丹畫,且供不應求。鄭大華一時興起,現(xiàn)場揮毫潑墨。畫畢,攤主們大為驚詫:“啊,智者不露相,高人在眼前啊!”遂異口同聲地征詢鄭大華:“您能在我們這里畫牡丹嗎?”面對大家的盛情,鄭大華婉言謝絕?,F(xiàn)在,請他畫牡丹的人越來越多,他日趕夜忙都畫不過來。盡管如此,他卻從不擺架子,可以說是有求必應。
鄭大華多年來淡泊名利潛心追求藝術的精神,也為書畫界人士津津樂道,我市詩人江中浩撰文、書法家黃家喜書寫的屏聯(lián)曰:“大作頻添心不老 /華章苦讀意常新”!
鄭大華經(jīng)常對朋友們推心置腹地說:“畫畫并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享受文藝創(chuàng)作的過程?!?/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