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竹山
聽竹山故事
我們?yōu)槟窒硪粋€故事
留一段記憶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
門前那棵香樟樹
作者:周江
好久不見門前那棵香樟樹,好久不見遠方的父親!樹和人,依舊印在心中。
香樟樹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樹是我家的坐標,每當自我介紹時,我都會說上一句“我是大樟樹上邊的”。他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承載著我滿滿的童年,必將在未來繼續(xù)參與著我的生活。
(網(wǎng)絡圖片)
打我記事起,他就立在那里。相傳是我太爺爺親手栽下的,到如今也有上百年了吧?他那樣粗壯,那樣挺拔,那樣茂盛。小時候,我們四五個小伙伴手拉著手,才能繞樹干一圈。他的主干又似父親的脊梁,從來都那樣直,那樣堅挺。說他像一把大傘吧,那傘柄也太長了。當然,那傘面也是極其開闊的,好像要盡可能廣地撒下陰涼,盡全力為樹下的我們遮風擋雨。他似有無限的力氣,他敢于直面風雨,迎接生活最沉重的打擊。
樹下的小路,是我們一家人進家門的必經(jīng)之路。也有不少路人從這里經(jīng)過,每每經(jīng)過這里,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在那裸露出來的樹根上坐下,乘乘涼,歇歇腳,也吮吸著香樟樹那獨特的氣息。那粗大的樹根,經(jīng)過長期的風吹水沖,已經(jīng)變得很滑溜,人坐在上面很是舒服,就像是孩子坐在父親的腳背上,那樣安穩(wěn),那樣閑適。
當然,在這里也發(fā)生了不少可笑的事。
(網(wǎng)絡圖片)
猶記得某一年的臘月,樟樹底下傳來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們幾個小伙伴一擁而下,原來是有人在拜樟樹。當時的說法是那人必須得拜棵大樹為干爹,才能為自己消災解難。那人走后,我們便把他留下的還未燃盡的那炷香拿起來,再學著他們的樣子對著樟樹拜一拜,再換個地方插上。兒時的我嘴里還要嘟噥幾句,好像香樟樹是我們的,別人怎么能拜他呢?,F(xiàn)在想來也實在可笑至極。
樟樹的根一直延伸到了家門口,那粗壯的根顯示出了他無限的活力。關于根也發(fā)生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
(網(wǎng)絡圖片)
那時,家里養(yǎng)了一頭小牛。要為小牛尋覓一處歇息的地方,母親選中了大樟樹的底下。要在樟樹底下歇涼,牛繩就得拴在樹根上。裸露出一邊的樹根成了拴牛的好地方,母親拿著鋤頭刨著周圍的泥土。突然母親一用力,樹根上流出了濃稠的液體,在一旁看著的我著急了,連忙喊道:“媽媽,不能挖了,你看他都流血了!”母親笑笑說:“沒事,這點兒還影響不了他”。母親走后,我連忙捧起干的泥土灑在樹根上,好像這就是藥能治好樹根上的傷口。
雖好久不見香樟樹,樹依舊在我心中。香樟樹如父親,傲然挺立,教我昂首挺胸,做人光明磊落。父親如樹,一輩子都在拼搏勞累,辛苦付出,無怨無悔。
我感恩香樟樹,也感恩父親,愿樹常綠,愿人常安。
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請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下方點擊在看、留言,并轉(zhuǎn)發(fā)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綜合廣播調(diào)頻(FM)96.8兆赫節(jié)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jié)目,再見!
作者:
周江,竹山縣寶豐中學教師。
朗讀者:
余皓若,竹山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wǎng)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本節(jié)目文章屬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如有侵權(quán),作者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