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明月寄相思,民歌記鄉(xiāng)音。9月14日至17日,“知音湖北•四季村晚”2024 年全國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竹山“桃花源杯”民歌展演在桃花源街區(qū)火熱上演。來自福建、廣西、云南、寧夏、貴州等12個省市區(qū)的民歌藝術家、傳承人帶來獨具韻味和風情的民歌,在中秋佳節(jié)之際共同唱響生活之歌、勞動之歌、民族之歌、時代之歌。省文旅廳一級調研員李四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鄢維新,市文聯主席李占富,市文旅局副局長凌吉先,縣委書記汪正義、縣政協主席龔世華等省市縣領導和專家觀看演出,受邀請的入伍新兵觀看演出。
展演活動在竹山高腔《客來噠》中拉開帷幕,歡快的歌舞、熱情的互動,表達出東道主對遠道而來客人們的熱烈歡迎。在廣西安定調男女對唱《敬酒歌》的歌聲中,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壯鄉(xiāng)兄妹們的熱情豪邁和能歌善舞;來自寧夏的花兒聯唱《山花爛漫寧夏川》,把塞上江南的美景用歌聲呈現在眼前;福建歌手帶來的《打雙草鞋送紅軍》,唱出了革命老區(qū)人民與紅軍的魚水深情和紅色基因的世代傳承。
歌手們依次登場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交流,既有歌頌美好生活的云南彝族四腔《歡歡樂樂唱起來》、湖北荊山鑼鼓《堯治河的稀奇多》、官渡民歌《太陽出來照白崖》,也有歌唱愛情的貴州侗族民歌《云繡》、重慶苗族原生態(tài)民歌《嬌阿依》,還有表達美好祝福的河南淅川鑼鼓《送吉祥》和歌唱田園生活勞動之美的湖北柳林民歌《打柴歌》,演員們深情投入的演出讓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民間文化,在絢麗的舞臺上碰撞融合,迸發(fā)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廣西代表隊歌手程鏡舟表示,第一次來竹山、來桃花源街區(qū),感覺這里景色非常好、文化氣息非常濃厚,人們對民俗文化也非常熱愛,期待通過“村晚”大舞臺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民歌,共同守護好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文化因交流而璀璨,藝術因交流而多彩。“村晚”大舞臺講的是鄉(xiāng)音、唱的是鄉(xiāng)情、舞的是鄉(xiāng)韻,晚會現場本土的民歌高手們也紛紛拿出看家本領,民歌串燒《桃源即景》引得全場一片沸騰。
“在家門口能參加全國‘村晚’民歌展演非常高興,竹山民歌能走上這種大舞臺,也堅定了我們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好的信心,歡迎全國各地游客都來游桃花源、聽竹山民歌。”竹山民歌歌手張佑德自豪地說。
從古老歌謠到傳統(tǒng)演繹,從西北山歌到江南小調,從各地方言到民族音樂,各具特色的民歌接連唱響,讓觀眾和游客們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無窮魅力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不朽力量。
“今天特意來觀看民歌大賽,聽到了全國各地很多動聽的歌謠,調子悠長委婉,歌詞既貼近生活,意境也很美,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魅力無窮。”觀眾劉敏說。
“中秋遇上‘村晚’民歌大賽,真是非常應景。賞明月、聽民歌、游桃源感覺非常愜意,真是不虛此行。”游客顏冬蘭感嘆道。
竹山縣有“女媧補天地、人間桃花源”之稱,以竹山高腔、官渡民歌為代表的竹山民歌,歷經數代勞動者口口傳唱,飽含歷史記憶、情感變遷和生活寫照,被授予“秦巴地區(qū)民歌傳承基地”。
全國“村晚”示范展示和民歌展演活動,秉持基層主辦、農民主演、樂在鄉(xiāng)村、重在參與的理念,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歌歌手們輪番登場,不僅給游客帶來了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還有力促進了民歌藝術的深度交流、非遺文化的更好傳承和地方旅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秦巴民歌大賽評委、湖北文理學院教授楊傳紅說:“選擇在中秋佳節(jié)來到美麗的竹山,走進桃花源開展民歌大賽,就是希望以此擴大中國民歌藝術的影響力、傳播力,讓更多人喜歡民歌、演唱民歌、傳承民歌。從演出效果來看非常好,一方面演員的陣容非常強大,本次比賽共邀請了全國12個省市區(qū)百余名演員參加,他們都是來自民間一等一的民歌高手,高手對決總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演員們都拿出了看家本領,體現了民間藝術的最高水準。另一方面,游客和觀眾的熱情也很高,恰逢中秋假期,我們三場預賽一場決賽,場場爆滿,加之我們采取這種開放式的表演,吸引了十余萬觀眾現場觀看,達到了民間藝術回歸民間的目的,對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間藝術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本次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文旅廳、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化館協會指導,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fā)展中心支持,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十堰市文化旅局、竹山縣人民政府主辦,十堰市群眾藝術館、縣委宣傳部、縣文旅局等單位承辦。
晚會由縣融媒體中心現場直播,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文化云享、省群藝館新媒體矩陣以及全省30多家市縣融媒體客戶端云平臺向全國進行直播。(黨時軒、但興竹、杜登艷、章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