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竹山
聽竹山故事
我們?yōu)槟窒硪粋€故事
留一段記憶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
探訪竹山金華劍跡
見證媱姬治水傳奇
作者:胡明升
金蓮洞是竹山縣很有名的一處自然風景區(qū)。
不久前,好友相約游覽金蓮洞,欣然同往。而我到金蓮洞的目的,更是為探訪竹山古八景之——金華劍跡。
竹山,這座人文底蘊深厚的小城,蘊藏著許多令人陶醉的美景。其中,竹山古八景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而金華劍跡,更是古八景之中最為神秘而引人入勝的一景。
竹山縣志記載:“城西百七十里,得勝鋪塘一石嶺截然中斷,溪水從中流出,舊傳金華仙女神劍所劈。”這就是金華劍跡典故的出處。
如今,在城西得勝、秦古兩鎮(zhèn)交界處,永寧寨一山中斷,分為東、西二寨,得勝文裕河、石底河從中流入秦古境內(nèi)姚家河。兩岸石峰聳峙,風清氣幽,峽流生花,鶯飛草長,自然風光奇異,不由自主神往。這里既是金華劍跡原型地,也是金蓮洞景區(qū)所在地。
巧合的是,在得勝一邊的峽谷峭壁上,一大石兀出,其下石壁凹進,形成一個天然巖尾洞。舊傳洞前水潭開蓮花,俗稱金蓮洞。民國時期,為躲避匪亂,當?shù)卦占易迨伺佑诖颂卵彻?jié),名動一時。以至于,如今不少人猶記袁女殉節(jié),淡忘金華劍跡,難免令人心生時光荏苒、歲月弄人之嘆。
傳說中,金華仙女,本名叫瑤姬,是天帝(炎帝)的三女兒?,幖裢◤V大,曾經(jīng)傳授大禹治水之策,并遣神幫助大禹鑿開山嶺、疏通河流。
話說,在遠古時代,文裕河、石底河水勢浩大,可由于大山阻隔,積水淹沒大地,蒼生或為魚鱉,遭受無盡苦難。這時,金華仙女來了。只見她出手一劍,山河為之動容,風云為之變色,帶著雷霆力量和磅礴正氣,劈開了無比堅硬的山石,疏通了堵塞為害的積水。從此,水消變良田,民安得繁衍。
至今,從當?shù)夭簧俚孛澈螅€能看到不少遺存的紀念印記。淳樸的山民,把神劍所劈處,稱作“垮山”,又把百姓聚居之地,叫作“復興”“全勝”,飽含勝利的欣喜和豪情。
劍跡銘千古,治水惠蒼生。如今重游故地,高山竦峙,清流奔涌,不禁令人心潮澎湃。使我深深感到,金華劍跡不僅僅是一道美麗的自然奇觀,它更是一曲不畏艱難、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贊歌,一股直面未來、造福人民的凜然正氣。
金華劍跡是竹山人民的驕傲,它是竹山人民開山疏堵、披荊斬棘的智慧見證,它是竹山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傳承印記。它將激勵著我們,做新時代里不畏艱險的揮劍者,做新征程上勇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者,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踐行者,奮力譜寫出推進高質(zhì)量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的新傳奇。
最后,口占一首《金華劍跡贊》,謹志此行:
本是神女劍開光,劈嶺疏河綿澤長。
氣貫云霄驚日月,河奔浪涌滌滄桑。
中華兒女多奇志,戰(zhàn)天斗地豈自忙。
造福后世傳千古,治水傳奇永流芳。
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請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下方點擊在看、留言,并轉(zhuǎn)發(fā)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綜合廣播調(diào)頻(FM)96.8兆赫節(jié)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jié)目,再見!
作者:
胡明升,竹山縣財政局干部。作品散見財政部網(wǎng)站、《中國財經(jīng)報》《中國財政》等雜志和紙媒,以及秦楚網(wǎng)、今日竹山等媒體。著詩集《不夜集》《線條集》和散文《拾貝集》。
朗讀者:
夏甜,竹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wǎng)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本節(jié)目文章屬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如有侵權,作者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