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
五月,我利用業(yè)余時間種了一塊豆,豆苗剛出土時,纖纖細細瘦瘦弱弱如同我的形體。它是否是營養(yǎng)不良?學校大糞多,我便勤于上糞。經(jīng)過幾次大糞灌溉,豆苗變得肥肥壯壯,葉子青青黑黑。
一個月后,豆秧上架了,葉子郁郁蔥蔥、蓬蓬勃勃,長勢之旺叫人心生愛憐。看到鄰園的豆藤也上了架,稀稀疏疏的幾片嫩葉,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心中竊喜。于是,我對它照顧更周到了,除草、捉蟲、澆水、施肥……每天都要抽空轉(zhuǎn)到園子里看看它,我體會到吳伯蕭《菜園小記》中的樂趣。
一天早晨,當我漫步菜園想再次覓得生活的詩意時,一種意想不到的景象讓我大吃一驚:我的豆藤架上的景致雖然依然不減,卻連一朵花也沒有開,而鄰園的秧藤上綴滿了粉紫色的小花,仔細看,有些小花下還藏著小豆角兒呢!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復翻弄自家的秧葉,希望有所發(fā)現(xiàn),結(jié)果大失所望。忙不迭地向人尋找答案,說可能是豆種不同,也許是晚豆,讓我再等等。
日子隨流水一起流走著,我?guī)е峙斡謶n的心理,每天都不忘對它呵護、關(guān)注……它蔥蔥蘢蘢、生機盎然!
別人的豆角兒大上市了,我的豆架上只有葉子;別人的豆角兒吃完了,我的豆架上還是僅有葉子;放暑假了,我的豆架上仍全是葉子;暑假過完了,我回學校,遠遠就望見青綠青綠的簇簇秧葉,走進它,見葉間零零碎碎地點綴著幾朵毫無生機的孤單寂寞的小花。
“哎,終究是華而不實!”我的心涼涼的。
如果我種的是晚豆,它經(jīng)過了四個多月的生長期,也早該到了結(jié)果的時節(jié);如果是我對它用心不夠照顧不周,那是絕對的冤枉。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不是奇事呢?聽人說,出奇事定預示著什么,而這又預示著什么呢?
后來的事情的確是叫人沮喪。開學安排學校工作,因種種原因與我有深厚感情的班被別人接帶了,我干得很有成績的兼職工作也被別人接管了,所有的心血付諸東流了,一時間我很失落、很惆悵。冥冥之中我想:這是不是應了種豆的先兆呢?我的工作不正如我的種豆勞而無獲嗎?難道我的工作展現(xiàn)在外的僅是“華而不實”嗎?
一次,我自我解嘲地向一個長者談論這件事,他笑著對我說:“豆,喜瘦不喜肥,一般不需要上肥,就算上肥也是上點兒底肥,而你卻常上肥,你是把豆看得太嬌貴,對它太認真了。這是學問,哪是什么預兆??!”
是啊,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學問,不懂規(guī)律、不抓時機、盲目去做,你的努力越大,你的失落就越多。任何新奇的事物其實并不新奇,它的出現(xiàn)都是必然。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獲。
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請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下方點擊在看、留言,并轉(zhuǎn)發(fā)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綜合廣播調(diào)頻(FM)96.8兆赫節(jié)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jié)目,再見!
作者簡介:
董道瓊: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竹山一中高級語文教師,語文教研組長,校《丑石》文學社編輯,出版教育文集《愛在心中》、“師生合奏”文集《請珍惜這份美好的記憶》。
讀者簡介:
李丹陽 竹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wǎng)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本節(jié)目文章屬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如有侵權(quán),作者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