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竹山
聽竹山人寫的竹山故事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是:
鄉(xiāng)下老屋已經(jīng)拆除很多年了,但我還會時常想起它。每次回到故鄉(xiāng),都要去那里轉(zhuǎn)一轉(zhuǎn)、看一看。即便是再也見不到當年的一草一木了,可心里卻感到格外親切,久久都不愿離去。
其實老屋并不老,只住過三代人,是在我外公和父親手里建的,到我十八歲參加工作那年,也就三四十年光景。
(網(wǎng)絡(luò)配圖)
那是一棟“明四暗八加一偏”的普通農(nóng)舍,黃土筑墻,木質(zhì)門窗,既遮風擋雨,又冬暖夏涼。記憶里,從伙房煙囪里飄出的縷縷青煙,伴著廚房炒菜的味道,再與檐邊梧桐花味兒交織一起,那真是經(jīng)久彌香。蜜蜂們對梧桐花似乎情有獨鐘,整天圍著花兒翩翩起舞,“嗡嗡”亂叫。大公雞倒是不問花事,只顧引頸高歌,亦陪伴母雞、仔雞低頭覓食奔跑。還有院子里的小花貓和大黃狗,那可是我跟弟妹們的開心果、活玩具。
老屋的大門由兩扇厚重的木板拼成,因日曬夜露,上面有了蟲眼??邕^門檻就是堂屋,正墻中央懸掛著“馬恩列斯毛”的畫像,旁邊有一幅日月同輝的對聯(lián)。畫像的正上方貼著“天地君師親位”,紅紙黑字,恰好與畫像組成一幅中堂。中堂下面設(shè)了神龕,放有香爐,大人經(jīng)常往香爐里上香。小時候我不明白“天地君師親位”是什么意思,就問外婆,外婆說,那是告誡你們要尊君愛國,尊敬師長,孝敬長輩。堂屋的左右墻上貼滿了我們上學的獎狀,那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看到家人因我們捧回一張張獎狀而高興的樣子。
(網(wǎng)絡(luò)配圖)
堂屋左側(cè)的那間是火爐。里面時刻都有火燒著,被熏的漆黑的樓枕上,吊著兩根長長的鐵鉤,能自由升降,一個鐵鉤上掛著鐵鑄的吊罐,可以煨湯,另一個掛著鋁制的水壺,則用于燒水。到了冬天,火頭就閑不住了,不是熏臘肉,就是燻豆腐干。最難忘的還是大年三十前夕,父親會用樹疙瘩把火爐的火燒得旺旺的,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家長里短的閑聊。而母親跟外婆卻忙得不亦樂乎,她們在做豆腐、打糍粑、炸麻葉、煮臘肉,準備著第二天豐盛的年夜飯。
火爐旁邊那間是廚房,里面有土灶,有碗柜,有飯桌,平常日子里,一家人就在那里吃飯。
堂屋右側(cè)那間是地窖,主要儲存紅薯和洋芋。大人們不在的時候,我們就偷著去拿紅薯或洋芋,然后放進紅火灰里燒,吃起來別提有多甜多香了。
老屋的其他幾間是寢室,四個大人住正房和偏室,我們兄妹八個住拖屋。拖屋里有床、有桌椅,那是我們寫字和睡覺的地方。冬日的晚上,窗外寒風呼嘯,當我在溫暖的被窩醒來時,依稀看到母親還在昏暗的燈光下蹬踏著縫紉機,為一家老小縫縫補補。她不時搓搓手取暖,又回頭看看我們兄妹幾個,甚至走過來幫我們掖被窩,此時我會再次踏實安然地回到甜蜜的夢鄉(xiāng)中。
(網(wǎng)絡(luò)配圖)
老屋因年久失修,有很多瓦片破損了,下雨的時候,雨水便從那些窟窿里往下滴,泥巴地坪上很快就潮濕一片,像受潮的宣紙上落筆時的暈染。這時候,大人不管有多忙,他們會找來竹竿撿漏,還拿來瓷盆接水。雨水打在瓷盆里的聲音清亮而尖銳,與窗外的風雨聲交織在一起。
老屋曾經(jīng)充滿了無限的生機,給我們帶來過很多樂趣。夜晚來臨,是一天最清閑的時候,那時沒有電燈,點的是煤油燈。一燈如豆,昏黃的光線在老屋里閃爍,氤氳了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和大人們慈祥的微笑。夏季的夜晚,外公會拿來涼席,鋪在門前的梧桐樹下,外婆則手搖蒲扇,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牛郎織女、二十四孝以及孔融讓梨的故事。
站在曬場邊往下看,有一大片竹林,還有一棵三層樓高的梨樹。我們就在竹子上拴繩子,到上面蕩秋千,累了,就玩捉迷藏、打土仗的游戲。最美妙的要數(shù)月光漸漸爬上了山頭,斑斑駁駁的月影從密密麻麻的樹影擠出來,被撕成一條一條的銀帶從梨樹縫隙掛下來,垂成了銀色的瀑布。此時端坐在樹下的石頭上仰望著浩瀚的星空,如水的月華潑灑在老屋的瓦楞上閃爍著,彌漫著,眼前似乎升騰起一層厚厚的銀霧,偶然間的一顆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劃過天際,就像是進入了夢幻般的神話世界,此時此刻你會覺得天上人間都已經(jīng)融為一體。
(網(wǎng)絡(luò)配圖)
這就是我對老屋的全部記憶。可是隨著山區(qū)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人們收入的增加,很多由先輩傳下來的老屋都被陸續(xù)推倒,蓋起了磚木結(jié)構(gòu)的瓦房或鋼筋混泥土的小樓,我家的老屋也像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完成了它的人生之旅,一磚一瓦都不復(fù)存在,連張照片也沒有留下。不過老屋的影子,卻已經(jīng)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里,留在了我的記憶中。想起它,如品一杯醇香濃烈的老酒,味道是那么悠長和深遠;想起它,如沐春風,感覺是那么清新和溫暖。無論將來時光如何變幻,老屋都會留在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連同那一方凈土,終生不忘!
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請在文章下方點擊在看、留言,并轉(zhuǎn)發(fā)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人民廣播電臺調(diào)頻(FM)99.1兆赫文藝節(jié)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jié)目,再見!
謝心紅,筆名欣鴻,1958年3月出生,竹山縣柳林鄉(xiāng)人,現(xiàn)為縣作協(xié)主席,在珠海出版社出版《欣鴻微型小說選》,在長江出版?zhèn)髅匠霭嫘≌f集《縣里鄉(xiāng)里村里》。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內(nèi)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wǎng)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本節(jié)目文章屬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如有侵權(quán),作者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