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竹山
聽竹山人寫的竹山故事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
母親朱彩蘭,擂鼓鎮(zhèn)紅巖寨村人,生于1930年農(nóng)歷冬月初七,現(xiàn)年90高齡。
耄耋之年的母親,頭不昏,眼不花。昨天,幾個子侄來家串門,和母親聊得甚歡。問起母親什么時間生日?今年90大壽,要來給母親祝壽。母親隨口答道:“到時兒,到你家過生日去!”,引得哄堂大笑。母親機智,腦子不糊涂,讓我倍感欣慰。去年因摔跤股骨頭骨折,可母親生命力頑強,現(xiàn)在拄著拐杖在屋內(nèi)行走自如。偶爾可以幫忙摘摘菜,撿撿茶杯,做些簡單的家務。
乘母親腿腳還靈便,大前年,我?guī)е赣H到外地去玩,母親很少出門,也沒有出過遠門,很是高興。一天晚上,母親悄悄的湊在我的耳邊:“哎,女兒,我們每次出家門,為啥總在一間小屋里站一會兒,然后再出去?”母親從沒有坐過電梯,這么“高檔”的享受,母親自然是不知道的??粗赣H孩子般的天真,我忍住笑,耐心地一本正經(jīng)的給母親說:“媽,那是電梯,不用自己走路,就可以上下樓的”??粗行安缓靡馑肌钡哪赣H,我覺得虧欠了她老人家很多。
母親老了,不管事了,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也不愛上桌了,她喜歡靜靜地一個人坐在一旁。母親說:“我老了,牙口不行,每頓有一碗湯泡飯就行了,坐在你們一起,礙事兒!”
母親就是這樣,心中總是裝著別人,唯獨沒有她自己。“家有老,是個寶”,我們希望以后每頓吃飯,都能陪著母親。
在兒孫們的敬重關懷下,母親晚景幸福,可母親是個苦難深重的人,她經(jīng)受過一般人不曾有的磨難。
解放前,母親嫁到劉家,因為歷史方面的原因,家里無房無舍,無田無地,無錢無糧,只有一套衣服換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母親就跟隨者奶奶走上了漫漫的逃荒路。
那個時候,家家都窮,我家尤甚。由于“成分”的原因,母親只能在夜晚悄悄的去討米。白天,母親到無人的深山里去挖野菜、割樹皮、摘野果,偶有收獲,家里人就可以渡過饑荒,免得挨餓。夜晚,母親和奶奶一起到30里開外的得勝施家河,奶奶的娘家去討米。還是好心人多,總會有人給這對可憐的母女施舍一點。臨走時,主人會喚回自家的狗(免得狗叫讓別人聽到),母親和奶奶才會膽戰(zhàn)心驚的帶著討來的東西,翻山越嶺披星戴月地連夜回家。由于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二哥4歲半還不會走路,個子矮小,骨瘦如柴,大腿沒有手頸粗。每每提到這些,母親總是滿含淚水。
母親出身大戶人家,自幼一手好針線活。為了貼補家用,母親會為周圍的鄰家小孩做一些鞋襪衣帽,換回一些零錢,有時也會送別人一些小物件,目的是為了和睦鄉(xiāng)里,博得他人好感,為自己留下生存空間。大半輩子,母親隱忍曾經(jīng)受過的苦難,不給外人言說,沒有經(jīng)歷過那段歷史的人,是無法體會到母親在那段特定的歲月,她精神上、心理上承受的巨大壓力。
那時,她唯一的信念就是,娃子們要活下來,不能失去一個,母親做到了。
曾經(jīng)的難忘歲月,母親像一棵大樹,用她羸弱嬌小的身軀,為她的子孫遮蔭擋雨;母親像一只充滿著大愛的歸雁,用她并不豐滿的羽翼為幼崽抵御風寒;母親像一枝寒梅,等到冰雪融化時,方顯美麗和堅貞;母親的更像一株蘭花,恪守名分,嫻靜恬淡,默默無聞,不事張揚,威武不屈,奮斗不止。
苦盡甘來,現(xiàn)在一切都好了?!笆篱g美惡俱容納,想見溫馨澹遠人”,母親“蘭花”般的特質(zhì)是一生最好的注解。
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請在文章下方點擊在看、留言,并轉(zhuǎn)發(fā)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人民廣播電臺調(diào)頻(FM)99.1兆赫文藝節(jié)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jié)目,再見!
作者簡介:
夏甜,竹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內(nèi)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wǎng)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本節(jié)目文章屬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如有侵權,作者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