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竹山
聽竹山人寫的竹山故事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
尋找那一方愛的花田
作者:胡光凱
5月10日,母親節(jié)。清晨的陽光明媚燦爛,天空湛藍,也許這是鄂西北一年當中最美麗、最舒適、最輕盈的日子,天氣不寒不熱,非常適宜外出游玩。端坐室外一方露臺,品一杯老家的綠茶,任柔嫩淺黃的茶葉在茶杯里上下翻騰,濃濃的茶香瞬間溢滿整個露臺,思緒在氤氳的縷縷茶香中游走。
母親節(jié)其實是一個感恩的節(jié)日,因為我和妻子雙方母親已故去,如今感恩孝敬母親只是一場夢而已。但對于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幺的我來說,有許多人都值得我去感恩。
聽說太和梅花谷有一方花田,月季、薔薇正艷,石竹、角槿已成花的海洋,潺潺流水催動水車咿呀作響。我就想:這個時候披著五月暖陽,在沒有母親的母親節(jié)去走一走,著實是一件美好的事兒。于是便和妻子商議,陪哥嫂、兄弟姊妹們一起去追尋我們心中那一方愛的花田。
我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有九人,同時還有叔伯兄弟姊妹們二十多個,雖然都是農(nóng)民,家境都很清貧,但他們素日待我如一母所生一樣,家里如有好吃好喝的一定給我留下不少。今天這個感恩日子,一定要把這些親人一一請上。
我和妻子分別組織車輛,打邀請電話,一個多小時下來,除了在家收割菜籽,在外打工的不能參加外,大大小小組織了32人。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大姐,她接到電話滿口應允,愿意放下手中農(nóng)活,不顧暈車之苦前來赴約。
大姐如母,今年已70多歲了,我和大外甥差不多大。大姐家與老家相隔也就一里多路,小時候如果在家挨了打,受了委屈,我一定會跑到大姐家。記憶中大姐家一直很貧窮,大姐夫當年在大隊里當個副書記,后來還外出做過販牛的生意,但無論大姐夫干什么,好像都沒有成功過。記得當年看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我認為當時里面孫少平的姐夫,多么像我的大姐夫。
印象最深刻的是母親病逝安葬后,望著曾經(jīng)給了我多少母愛,多少溫暖的老屋,頓時感覺空蕩蕩的,從此我還有什么理由回到這個老屋,頓時淚流滿面。這時大姐走過來說,啥時候老家都是你的家,回來了吃飯有哥嫂,有大姐!這句話讓我頻臨崩潰的心情得到莫大的慰籍。
也正是這樣,父母故去多年后,雙休、節(jié)假日如無特殊事務,我和妻兒仍像當年一樣回到老家,品嘗哥嫂、兄弟姊妹們做的老家美食,享受濃濃的親情,深刻感受一個平凡厚道大家族的幸??鞓?。
在縣城吃完中午飯,幾臺車載著親情的溫暖和孩子們的歡笑,穿越巴山堵水,在青山疊翠的峽谷間一路逶迤前行。
太和花田其實是梅花谷景區(qū)新開發(fā)的一個景點,梅花谷主人新投資1000多萬元把荒蕪的河灘和山溝依山就勢,打造出一個溪流潺潺、小橋流水、古亭芳草地、花海美連天的特色景區(qū)。
車到太和花田,眼前的美景讓一直以土地為生的哥嫂、兄弟姊妹們甚為驚詫,驚詫于那五顏六色的大片花田,驚詫于那一排排干凈整潔的農(nóng)舍。那一方方淺淺的荷塘,那如詩如畫的稻田與這花海完美融合一起,如此相得益彰。一條條石子鋪展的小徑直入花海深處,開滿薔薇、月季花朵的心形大門讓孩子們留連往返,咿呀呀搖動的古老水車旁,留下了姐姐、哥哥們多少眷戀和回憶,他們似乎在水車的緩緩轉(zhuǎn)動中,回到了兒時。
花田深處,不時有花心、花籃、花車等造型,月季、薔薇、木槿花開正艷,如少女、如孩子們的笑臉,笑盈盈地開在藍天白云間。嘩嘩流淌的小溪里,時不時跳起一條魚兒或是一只青蛙,我驚喜地看到,它們嘴里竟然銜著一朵花瓣,在清淺的小溪里追逐嬉戲。溪水清澈見底,時不時會有一兩朵玫瑰、月季,也許是薔薇花,從花叢中向溪邊舒展開來,好像俊俏的鄉(xiāng)間女子在認真梳洗打扮。一座座石拱橋與周邊的農(nóng)舍,構(gòu)成一道“小橋流水人家”鄉(xiāng)間特有的風景。
由于剛下過雨,空氣非常清新,花田處處氤氳著花的清香。哥嫂、兄弟姊妹們在我和妻子招呼下,在水車旁、花海里、荷塘邊拍照合影。我?guī)е活w感恩、感激的心,把自己的歡樂和開心都拍進了鏡頭。面對親人們的笑臉和燦爛的花海,我想用一句話詮釋今天的真實感受:人生路上千萬里,處處有愛處處花會開!
作者簡介
朗讀者
梁險峰,竹山縣融媒體中心編輯。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內(nèi)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wǎng)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也可錄音后并附作者簡介投稿QQ:441409997。本節(jié)目文章屬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如有侵權(quán),作者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