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養(yǎng)”更要“敬”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子女好吃好喝好穿地贍養(yǎng)著父母,按理說“孝道”已盡,而父母卻并不因此感到多么的幸福與快樂,盡管他們嘴上不說,心中卻總是縈繞著些許揮之不去的怪怨。
長期以來,多數(shù)人觀念中的“孝”就是“贍養(yǎng)”,認(rèn)為只要讓老人衣食無憂就是盡孝了。其實人到老年,更希望在精神方面得到子女的關(guān)心和呵護(hù)。他們渴望情感關(guān)愛,企盼心靈慰藉,向往兒孫繞膝給他們帶來幸福、充實的晚年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老年人對“精神贍養(yǎng)”的需求比“物質(zhì)贍養(yǎng)”更強(qiáng)烈。
近年來,“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大批出現(xiàn),使得很多老人生活單調(diào)孤寂、有話無處說、有難無人解,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能“?;丶铱纯础?。而很多年輕人成家立業(yè)后,只顧“小家”忘了“老家”,連個問候、報平安的電話也懶得打;有的回到父母家后像是到了休閑驛站,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倘若如此對老人養(yǎng)而不愛、愛而不敬,就算為他們提供錦衣玉食,那也純粹是偽孝。正如孔子所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可見,“孝”的本質(zhì)其實并不重在“養(yǎng)”,而重在“愛”和“敬”。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lǐng)著孩子,常回家看看……”陳紅的一曲《?;丶铱纯础?,唱出了天下老人渴望得到兒女們精神贍養(yǎng)的肺腑之言。人無再少年,更無再老年。為了讓我們少點“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忙碌而勤奮的你我,不妨從現(xiàn)在開始,多去重視、關(guān)心、滿足老人的一些精神生活需求吧。
其實,精神贍養(yǎng)并不難,都是一些舉手就能為之的小事。比如:?;丶铱纯矗嗯憷先苏f說話;常接老人到自己家里吃頓飯、住幾天;多為老人做些事,小到穿針引線,大到粗重活兒,滿足老人求助的愿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不妨多些書信問候,或多給老人打打電話噓寒問暖。諸如此類的小事,都能讓老人感到慰藉,驅(qū)走老人心中的孤獨感,成為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最佳“補(bǔ)品”!(品雨夕)
![相關(guān)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wù)](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