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婚姻法》明確規(guī)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是不能附帶任何非法條件,更不能討價還價。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主要是指子女在精神上、物質上為父母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和精神慰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1條規(guī)定:贍養(yǎng)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yǎng)、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對于不贍養(yǎng)老人的,要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多少年來,一輩一輩都為繼承和發(fā)揚這一美德而不懈奮斗。我國專門把農歷9月9日重陽節(jié)定為敬老節(jié),這更是極大地增強了人們自覺敬老的責任意識。在不少家庭里,兒子孝,閨女孝,媳婦孝,女婿孝。幾輩人團聚在一起,互敬互愛,其樂融融,無比幸福,這也是弘揚家庭美德,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個人的生命是父母親給的,父母親為兒女含辛茹苦。所以,古訓有“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并不需要每個人都像“賣身葬父”的董永、“哭竹生筍”的孟宗一樣,做出感天動地的孝行。但至少,對于父母親,我們應該能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敬老,必須真情關愛老人。做子女的,工作再忙,即使不能回家看望老人,打個電話,寫封信,給老人說點關愛體貼的話,總是可以做到的。應該說,作父母的,大都是通情達理的,對兒女們并沒有過分的要求,往往只是得到兒女們一張笑臉,一句問候,就心滿意足了。同時,贍養(yǎng)老人更是兒女們的責任和義務。有一首題為《小烏鴉》的幼兒歌寫得好:“河邊有只小烏鴉,叼住小蟲飛回家。為啥不把小蟲吃?因為它想喂媽媽。原來媽媽年紀大,不能飛往藍天下。躺在窩里喘著氣,餓得頭昏眼又花。恰巧兒子回來了,媽媽叫聲得救啦!”做子女的,應常念念《小烏鴉》,多唱唱《常回家看看》,從細節(jié)和點滴入手,實實在在的愛老敬老。
敬老,必須加強孝道教育。應采取多種形式教育子女知道父母的養(yǎng)育之苦,永遠都不要忘記父母偉大而無私的愛。如父母的十月懷胎之苦,哄兒安睡之苦,端尿擦屎之苦,解懷喂奶之苦,攙兒學步之苦,訓誡教誨之苦,望兒歸來之苦等種種之苦。教育下一代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做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把“孝道”變成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情感,成為思想的一部分。要讓下一代明白:尊重長輩并不是迂腐,粗魯撒野并不是瀟灑,只有對長輩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與愛戴,才是一個現(xiàn)代公民應有的素質與風范。
在農村,要形成孝敬老人、父母的社會風尚,必須從幼兒抓起,從小學抓起,大力宣傳表揚孝敬老人、父母的典型,努力營造“娶了媳婦多了女”、“嫁了閨女多了兒”等良好氛圍,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敬老人、孝順父母光榮,不尊敬老人、不孝順父母可恥的強大輿論。只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輿論和媒體導向形成合力,農村敬老教育就一定能落到實處。 (朱本雙)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多少年來,一輩一輩都為繼承和發(fā)揚這一美德而不懈奮斗。我國專門把農歷9月9日重陽節(jié)定為敬老節(jié),這更是極大地增強了人們自覺敬老的責任意識。在不少家庭里,兒子孝,閨女孝,媳婦孝,女婿孝。幾輩人團聚在一起,互敬互愛,其樂融融,無比幸福,這也是弘揚家庭美德,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個人的生命是父母親給的,父母親為兒女含辛茹苦。所以,古訓有“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并不需要每個人都像“賣身葬父”的董永、“哭竹生筍”的孟宗一樣,做出感天動地的孝行。但至少,對于父母親,我們應該能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敬老,必須真情關愛老人。做子女的,工作再忙,即使不能回家看望老人,打個電話,寫封信,給老人說點關愛體貼的話,總是可以做到的。應該說,作父母的,大都是通情達理的,對兒女們并沒有過分的要求,往往只是得到兒女們一張笑臉,一句問候,就心滿意足了。同時,贍養(yǎng)老人更是兒女們的責任和義務。有一首題為《小烏鴉》的幼兒歌寫得好:“河邊有只小烏鴉,叼住小蟲飛回家。為啥不把小蟲吃?因為它想喂媽媽。原來媽媽年紀大,不能飛往藍天下。躺在窩里喘著氣,餓得頭昏眼又花。恰巧兒子回來了,媽媽叫聲得救啦!”做子女的,應常念念《小烏鴉》,多唱唱《常回家看看》,從細節(jié)和點滴入手,實實在在的愛老敬老。
敬老,必須加強孝道教育。應采取多種形式教育子女知道父母的養(yǎng)育之苦,永遠都不要忘記父母偉大而無私的愛。如父母的十月懷胎之苦,哄兒安睡之苦,端尿擦屎之苦,解懷喂奶之苦,攙兒學步之苦,訓誡教誨之苦,望兒歸來之苦等種種之苦。教育下一代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做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把“孝道”變成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情感,成為思想的一部分。要讓下一代明白:尊重長輩并不是迂腐,粗魯撒野并不是瀟灑,只有對長輩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與愛戴,才是一個現(xiàn)代公民應有的素質與風范。
在農村,要形成孝敬老人、父母的社會風尚,必須從幼兒抓起,從小學抓起,大力宣傳表揚孝敬老人、父母的典型,努力營造“娶了媳婦多了女”、“嫁了閨女多了兒”等良好氛圍,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敬老人、孝順父母光榮,不尊敬老人、不孝順父母可恥的強大輿論。只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輿論和媒體導向形成合力,農村敬老教育就一定能落到實處。 (朱本雙)
![相關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