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生
一、生產習俗
晚清、民國時,竹山農民和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方式,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業(yè)生產勞動習慣換工(請人協(xié)助后予以還工)。在冬春農閑時,許多農家老者和兒童背著糞筐,手拿小鋤,沿道路、小溝及牛羊放牧地方拾人畜糞便用于莊稼肥料,有“掃帚響,糞堆長”的俗語,每家在房前屋后堆積垃圾、雜草燒火糞,以備耕種。
農民家家戶戶有飼養(yǎng)生豬的習俗,富戶還飼養(yǎng)耕牛。窮家小戶如需用牛耕地,以人工交換牛工或出錢(物)請牛工。在農村年齡較長的男人基本上都掌握部分傳統(tǒng)生產工具的加工手藝,技藝精湛的蔑匠、鐵匠、木匠、泥瓦匠等在鄉(xiāng)間很受重視,民間有“家有萬貫,不如薄藝在身”的諺語。婦女紡紗織布,基本上是利用農閑或業(yè)余時間。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封建土地制度的崩潰,小農自然經濟解體,傳統(tǒng)農業(yè)的習俗逐步為現代生產技術所代替。
(一)農 業(yè)
開工 舊時,每逢春節(jié)過后,農民都要選擇吉日開工,一般選擇年后的偶數日,正月初五被認為是“破五”,不事開工、建造等。開工前,多數農戶攜帶供品、鞭炮、香表之類至土地廟敬神,或在田邊地頭燃放煙火,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習俗至建國后逐漸消失。
播種 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農村浸谷種時,部分農戶將浸好的谷種裝在蔑器內,覆以稻草,擺在神龕前,祈求神靈保佑出好芽。
栽秧 農戶對種稻插秧很重視,幾乎所有農產都要提前幾天作準備。插秧時人們互相幫工,不付工錢,但要以酒肉相待。
鋤草 縣內中西部地區(qū)農民除草時,有的邊鋤草邊唱山歌,或一個人領唱,眾人隨唱。南、北部山區(qū)農民鋤草時習慣互相幫工,集結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由2~4人專司敲鑼打鼓唱山歌小調,以悠揚高亢的歌調驅除勞動者的疲勞,以提高勞動效率。農業(yè)合作化后,集體勞動,人多勢眾,更為盛行。此習俗仍在高山地區(qū)沿用。
防鳥獸害 低山丘陵地區(qū)農民,善于綁扎草入,讓其手捧扇子、棍棒,頭戴草帽立于田間地頭。風吹草人搖擺,儼然像農人在田間守護,借以防止鳥害??h內南北高山區(qū),成群野獸出沒侵害莊稼,尤以野豬更為兇猛。農戶每年在農作物臨熟前都要在居高臨下之處蓋起高腳棚或窩棚,多數由男性農民攜帶火槍、鑼鼓等整夜守護,不時敲敲打打,鳴放火槍,或燃起篝火,驅趕野獸。
慶豐收 多數農戶在收獲季節(jié),吃新糧祝賀豐收。夏收時,先做一頓新麥面饃,或請鄰友品嘗,或互相饋贈,慶賀豐收。秋收時,先作頓新米飯,或做甜酒、糍耙等款待眾鄰,以示祝賀。農業(yè)合作化后,此習慣逐漸淡化。
植樹 農村植樹也有少許講究,如墳地栽植松柏,房前屋后多植果樹或竹子,不栽桑樹,認為栽桑不吉利。有的農戶還給果樹上食,于臘月初八或除夕日在果樹干上用刀切口,涂點臘八粥或團年飯于切口中,祈求來年碩果累累。
飼養(yǎng) 農村普遍流傳“雞鴨蛋,油鹽罐”、“窮不丟豬,富不丟書”的俗語。每年春節(jié),農民均在牛欄豬圈張貼“水草長生”、“六畜興旺”、“槽頭興旺”、“牛羊成群”等吉祥對聯。富裕農戶的耕牛死后,多不忍食,全尸掩埋。
(二)手工業(yè)
竹山手工藝人有鐵、銅、金、銀、錫、泥瓦、木、砌、石、蔑匠等,這些手工業(yè)者多 數是上門做活。計工方式有兩種,一是按天計工稱“點工”;二是按件承包稱“包活”。雇主對匠人多以茶、煙、酒、肉招待。其中木、砌工參加造屋時,在開工、立門、豎架時都 由主人家設宴席招待。上屋梁時,主人除設宴招待工匠及幫忙者外,還要貼紅對聯,放鞭 炮,并給工匠封“紅包”(喜錢),此習俗一直沿用。各行業(yè)藝人都遵崇本行業(yè)的傳統(tǒng)習俗,各有供奉的祖師,如縫紉師傅供奉軒轅黃帝,金屬工匠供奉李老君,木、砌、石等工 匠供奉魯班。各行業(yè)能工巧匠還自然形成行會,在祖師誕辰期舉行祭祀活動,由其首領負 責操辦,祭祀的一切活動費用全由入會者分攤。各行會一般都有常設會址,由總管經辦日常事務。會首由會員選舉產生,負責制定本行行規(guī)和祭祀禮議程序,并監(jiān)督人會者自覺遵 守。違犯行規(guī)者,接受懲罰。此習俗至民國末年已淡化,新中國成立后消失。各行各業(yè)多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yǎng)繼承人。青年人想學藝者,或由師傅看中選定,或托鄰里親朋介 紹,經師傅同意后成為學徒。學徒從師必擇吉日行拜師禮,由學徒家備酒席,請中人(介 紹人)和親友、族長等人陪同,舉行收徒儀式叩拜禮,并簽訂收徒合同。一般都是3年出 師,3年內由師傅管吃、管住、管勞動、管穿戴,或隨意給點零化錢,不給工錢。有的學滿出師時由師傅送給一套工具,自立門戶做手藝。有的出師時還要置辦宴席款待師傅,饋贈禮品,感謝師傅傳藝。新中國成立后,各種藝人仍有收徒傳藝的習慣,禮儀由繁到簡。
(三)商 業(yè)
無論大鋪小店在開業(yè)時都要舉行儀式。一般都要張燈結彩、貼對聯、鳴放鞭炮、掛匾受禮、宴請賓客,以示紅紅火火,財源茂盛,此習俗歷久不衰。店內張貼“公平交易、童叟無欺”、“貨真價實”、“目下一言為定,早晚市價不同”等條幅。多數商號雇有店員(營業(yè)員),其規(guī)矩同手工業(yè)者收徒大體相同,初期不給工錢,只管吃、穿、住,終日在店內 勞動。3年期滿留用,通過面議(多通過中人)支付工錢。具有才華的雇員,店主又信任其品行的,往往被委以重任,派往分店管事或當店主的總管。更具活動能力、善于經營理財者,被派往老河口、武漢等地棧房坐棧,管理進出貨物。年終各分店及坐棧人員都齊集商號舉行團拜活動。其中生意興隆、獲利多的商號,大擺酒宴以示慶賀。有的店主還要按店員的職務、能力、貢獻大小封“紅包(獎金)”。團年后,允許店員回家團聚,預約春節(jié)后開張時間,至期務必按時到崗。臘月三十各商號都要張燈結彩,貼門神對聯,并用紅紙寫上“推算乾坤”、“黃金萬兩”分貼在算盤或度量衡器上,圖來年吉利。新春正月初九,一般都財門緊閉,遇有會道賀說吉慶話的乞丐給賞錢。此習俗,臨近解放時已逐漸淡化,新中國成立后均廢除。
(四)水上運輸
新中國成立前,竹山貨物進出主要依賴堵河水運。木船分渡船和貨船兩種。“劃子” 專供行人過河;“秋子”、“擺槳”、“神駁子”專運貨或長途載運旅客。駕船的都有稱謂,掌舵者稱太公,纖夫稱伙計。太公中有掌舵(舵手)和攬頭(掌棹)之分。舵手主宰安全,號令嚴明,處置果斷,遇有怠慢拖沓或操作不當即喝叱、跺腳罵人。船老板因行走江 湖,一般都參加“青幫”、“紅幫”,每到主要碼頭,必須拜訪當地“青幫”、“紅幫”頭臼求其關照,以便安全行駛。船幫信奉楊泗爺,各碼頭建有楊泗廟,相傳6月6日為楊泗爺生日。屆時,般幫和大商號聯合舉行祭祀儀式,由眾人推選的會首主持,請道士做法事,大擺酒席,搭臺唱戲,并恭請地方政界人物參加,其一切費用由船戶與商號分攤,船幫規(guī)矩森嚴,尤其開船例規(guī)多,船頭掛紅布,事先備有雄雞一只,還有鞭炮、香、燭、黃表、酒、肉等物。開船時由攬頭的燃香、焚表、鳴放鞭炮,劃破雞冠,將其鮮血淋撒船頭:太公帶領眾水手叩拜水神,祈求神靈庇護,一帆風順。船離岸起航后,由攬頭帶領喊“號子”。航行期間,忌說:“撞、打、沉、翻、擱、難、拖、撈”等不吉利詞語。如遇船中老鼠上岸,當天便不開船,另擇吉日起航。
二、生活習俗
(一)飲 食
主食 各地民眾普遍一日三餐,干稀兼食;早、晚多吃稀飯,中午干食。城鎮(zhèn)居民以大米、小麥為主食,玉米、豆雜糧次之,南瓜、薯類更次之。農村飲食因地而異,縣中西 部地區(qū)以小麥、稻米為主食,玉米、豆雜次之;二高山地區(qū)以玉米、小麥、薯類為主食, 稻米次之;南北高寒山區(qū)以洋芋、玉米為主,面粉、大米次之。
蔬菜 蔬菜以自種家園菜為主(城鎮(zhèn)買菜品種多),隨時令產什么吃什么。冬春以食白菜、蘿卜、青菜苔、芥菜為主,夏秋以食豆角、韭菜及各種瓜菜為主。各家各戶均愛將白菜、蘿卜葉、菜桿、菜心、蘿卜、韭菜、辣椒、姜絲加佐料等腌制酸菜,還曬制豆豉、黃豆醬、泡青辣椒和做豆腐乳等。
吸煙 吸煙者的方式和檔次隨經濟的發(fā)展而演變。晚清時期,農村多吸旱煙,城鎮(zhèn)吸水煙。民國時期,輸入紙煙,富有者多吸食。新中國成立后,長旱煙袋改作短旱煙袋,吸紙煙者日益增多,旱煙袋、水煙袋逐漸淘汰。
喝茶 以縣城、溢水、保豐、擂鼓、官渡、田家為甚??h城居民和縣西集鎮(zhèn)有閑階層人士早起第一件事便是燒水沏茶。解放前僅有少數地區(qū)產茶,茶葉鮮葉經手工炒制成綠茶。飲茶者慣用陶土小壺、陶土杯作茶具。飲茶費用頗大,富裕戶常年飲茶,農產只在節(jié)日或宴請客人時飲茶。解放后,竹山茶葉生產迅速發(fā)展,短期內遍及全縣各地,縣內自給-有余。制茶工藝精湛,所產綠茶頗有名氣,嗜愛飲茶者遍及全縣。茶葉成為待客的佳品,也成為饋贈友人的重要禮品。
過去竹山少見的香蕉、蘋果、柑桔、鴨梨、葡萄干以及月餅、蛋糕、餅干、乳晶、果脯等飲食品于80年代后暢銷城鄉(xiāng)。
栽秧酒 栽秧時節(jié),人們相互幫工,不計報酬。主人提前幾天做米酒、備盛宴款待幫工者。屆時除正餐以豐富的酒肉招待幫工外還備有“接腰”食品——于上午10時許和下午4時許將“過餉”食品(本家米酒、湯元、蒸饃)送往田間,供栽秧者享用。較富裕的農戶還設宴邀請近鄰、本家、朋友共飲“栽秧酒”,互相祝賀,祈求有個好收成。
喝年豬湯 農歷冬臘月農戶殺年豬時,都要煮幾斤乃至幾十斤豬肉和豬下水(內臟)宴請鄰里大人小孩飽食一頓,名曰“喝年豬湯”。回民宰殺畜禽更有講究,凡宰羊、殺雞,必請阿訇師傅先禱告一番。
竹山日常飲食中有許多特色食品,有的流行全縣,有的只在縣內某一地域流行。
豆渣 將黃豆泡脹后磨成糊狀,加以適量大米和青菜煮熟,吃時佐以辣椒和香萊,味美可口,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
懶豆腐 將黃豆制成豆腐腦,放人大米,溫火煮成粥。食用時以紅辣椒汁加香油、食鹽、香萊作調料,其味甜、咸、辣俱全。此吃法流行于縣西,是待貴客的美味佳肴。
面面飯 南部高寒山區(qū)山民的主食。其做法是將苞谷糝加水拌潤濕,然后上甑蒸,蒸熟后翻甑,撒水拌勻后再蒸,直至熟透為止。吃這種飯一般佐以“合渣湯”伴食。百姓說:“面面飯,合渣湯,吃丁心里才不慌”。
合渣湯 其做法和“豆渣”一樣,但不摻大米,吃時配以千食。
三鮮湯 由羊肉餃子、豆制粉絲、五香牛肉片配以牛肉湯調和而成。其做法是,置一大鍋,里面放人大塊牛肉、牛骨頭和五香佐料熬煮,叫“熬鍋子”。待牛肉爛熟之后,在大鍋中間加上一個無底瓦盆,把牛肉攔在盆外,把包好的羊肉餃子、粉絲、五香牛肉片依次放人盆中煮熟,佐以香萊,一次只煮一份。三鮮湯營養(yǎng)豐富,祛寒活血,是老年人的上好食品,此吃法在縣城流行。
羊肉火燒 是竹山縣城清真教門的一種傳統(tǒng)食品。將發(fā)面和油酥面揉和后,中間包羊肉、蘿卜、五香佐料、辣椒制成的餡再壓成餅,用炭火烘烤熟。此食品集酥、香、辣、熱、鮮于一體,是冬季最佳食品。
腌菜 先將要腌制的蔬菜曬蔫、洗凈、切碎,加鹽揉搓入壇,噗水,15天左右即可 食用。青辣椒、白菜、蘿卜、蘿卜葉、豆角、韭菜、蒜苔、蒜頭等腌后有酸味,故又稱 “酸菜”,是許多人家常年備用的菜。在竹山有“一天不吃酸,走路打亂顫”之說。
臘肉 每逢冬季農家殺豬后,將成形的肉塊用炒過的熱鹽撤上抹勻,腌制2~3天。 在腌制的過程中還上下翻動幾次,以便鹽浸透肉中心,再掛上屋梁風干。南部山區(qū)農家還 習慣將抹上鹽的肉上架,用松柏樹技熏烤5~10天,然后上梁陰干。風干的臘肉燉煮時香氣四溢,在當地有“茅草屋里臘肉香”之說。
醬豆 到了秋冬,將黃豆煮熟后撈入容器攤開,上蓋樹枝(選擇氣味純正的),使豆發(fā)酵,然后拌以干辣椒粉、鹽和各種五香佐料煎的水人壇。泡而不曬者,謂之“醬”,曬 干者,謂之“干醬豆個兒”。
腐乳 俗稱豆腐乳。將豆腐切成一寸見方小塊,用開水撈過后放人器具中,使其發(fā)酵長白毛。然后用干辣椒末、鹽、姜末、五香面等拌勻,入壇貯存,半月后即可食用。
(二)服 飾
竹山男女服裝以黑、自、藍、灰四色為主,衣料以棉布、市布、斜紋、卡嘰、燈心 絨、充細呢、平光呢為主,款式無大差別。60—70年代,青年人愛穿黃色軍干服,干部 常穿毛(澤東)式制服。進入80年代以后,人們的衣著、衣料品種、花色、款式日漸增 多的確良、滌綸、呢絨、羽絨、喬其紗、柔姿紗等進入城鄉(xiāng)千家萬戶,滑雪衫、茄克 衫、西服、連衣裙、皮大衣、皮鞋等購者踴躍,城鄉(xiāng)無大差別。進入90年代,人們穿戴檔次更高,式樣更新頻率高,穿著追求個性化。婦女戴金耳環(huán)、金項鏈、金戒指,穿高檔衣裙,力求時髦者遍及城鄉(xiāng),攀比之風日盛。
上衣 晚清、民國時期,男性成人一般穿開胸對襟與有大襟的短褂,下為大抄腰長褲。商人、醫(yī)生、學者、城鄉(xiāng)富人,冬穿長袍短褂,夏著薄長衫、襯衣。女性著長衫及膝或短衣長褲。農村衣料均為土布,染成黑、蘭、青色,也有印染成蘭底白花的。城鎮(zhèn)富有者衣料為綢緞、平光呢和黑、蘭市布。豪紳衣著特殊,冬毛呢、裘皮,夏季杭紡、夏布、薄紗等。
頭飾 清代男子留長辮,頭戴瓜皮帽、氈帽、三垮帽。辛亥革命后,男女均剪掉長辮,男性留短發(fā)或光頭戴禮帽及瓜殼、工人帽。清代,女性3歲纏足留滿發(fā),5至6歲開始梳辮,小時耳垂刺眼,大時戴耳環(huán),老年婦女梳挽發(fā)戴簪子,簪子為金、銀、銅、玉、竹所制。
鞋襪 清代男性一般穿圓口布鞋和線織長筒襪,也有布襪。女性一般穿尖腳繡花鞋,富戶及官家婦女穿弓底繡花鞋和線、絲長筒襪。
(三)住 房
清代,城鎮(zhèn)居民住房普遍低矮且建筑面積小,房屋以磚木結構為主,土墻干打壘次之,草屋稀少。式樣多為“四合院”,一進兩重,前有大門,后為廳堂,正屋兩側為廂房,中間為天井。有的宅后加橫房或兩側加圍房,宅后為花園,種植花卉、果木、蔬菜。農村住房多數為“干打壘”,土木結構覆以泥瓦或石板,其次為草房,磚木結構少有。豪紳富戶住房則為磚木結構,深宅大院,一進幾重。
新中國成立后,貧苦農民分有住房,中等農戶多數采取互相幫工的方式建造新房,居住條件逐漸得到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住房大為改觀,多數棄舊換新,為求堅固壯觀,改“干打壘”為磚木結構,改小窗為大窗,注重寬敞明亮,有的還安裝玻璃窗,粉刷白墻,水泥鋪地,衛(wèi)生條件亦隨之改善。少數富裕農戶建造鋼筋混凝土樓房,城鄉(xiāng)差別逐步縮小。
(四)婚 娶
舊時,男女婚姻由父母包辦,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嚴格遵守門當戶對的等級觀念。舊禮教重男輕女,婦女須恪守“三從四德”,男子可一夫多妻,官僚富紳可買婢納妾,一般人家收養(yǎng)童媳。舊禮教嚴格要求婦女守貞潔,寡婦不能再嫁。婦女被買賣、贈送、綁架、劫持,或為妾或為娼或為婢,苦不堪言。男子也有苦衷,城鄉(xiāng)窮漢終身難娶。
舊時,竹山婚娶禮儀極其繁瑣,有托媒提親、合八字、定婚、納聘、填庚、花轎迎娶等一系列串程序。這期間,男方需花大量的人力周旋,須花大量的資金買彩禮、金銀首飾、高檔衣料、家具,裝飾新房、置辦酒宴招待賓客花銷更大。女方也要置辦嫁妝、服飾、封紅包喜錢,其費用并不亞于男方。其他婚娶形式有招贅、續(xù)弦、圓房等,禮儀程序較簡單,費用開支較少。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廢除了一夫多妻和包辦、買賣、重婚、收童養(yǎng)媳等封建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禮從簡,新事新辦。干部職工中自由戀愛后舉辦新式婚禮以及旅行結婚者日益增多。50年代, 干部職工結婚費用開支甚少,只花幾元至幾十元錢買點糖果、煙茶招待客人,就能了事。一般群眾婚娶,仍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增加“相親”程序,即男女雙方會面,互相交談。“定婚過門”,由男方攜帶禮品,邀請介紹人偕行,同至女方認親。臨近婚期,男女同至區(qū)鄉(xiāng)人民政府領取結婚證書,然后舉行婚禮儀式?;槎Y時男方置辦宴席,招待來賓,女方只有簡單的嫁妝,人們不再為操辦婚事而負債累累,疲于奔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提倡移風易俗,講究自由戀愛,婚娶儀式更加簡單,男女雙方的花費均甚少。自70年代末期以后,女方要彩禮,結婚講排場、比闊氣之風又開始盛行。 “過禮”要買衣料、皮鞋、手表、煙、酒、糖等物品,結婚時要大辦宴席招待賓客。80年代,婚娶講排場之風更為盛行, “過禮”發(fā)展到硬性索要高檔家具、衣料、服飾、金銀首飾、縫紉機、自行車、摩托車、家用電器等。農村富戶及城鎮(zhèn)迎親要用小汽車,宴請賓客多達幾十席,少者花費幾千元,多者達萬元乃至數萬元。進入90年代,講排場、擺闊氣、賽豪華之風有增無減。
(五)壽 誕
竹山素有慶賀壽誕之風,嬰兒有“洗三”、“滿月”、“周歲”等禮儀。中青年人慶生日,親朋鄰居送禮致賀,名曰“做生”。老年人過生日,由晚輩、親友攜禮品道賀,名曰“祝壽”,尊稱老人為“壽星老”。祝壽禮品多為煙、酒、糖、糕點。一般于生日頭天晚上,致賀者攜禮品前往拜壽并參加宴飲,城鎮(zhèn)習慣于生日當天中午設宴招待致賀賓客。90年代風行生日蛋糕祝壽,標志吉祥、健康長壽。也有少數中年男女36歲生日時,邀請友人赴宴,意在祈求消災降福,仕途坦蕩,前程無量。90年代后,為親友36歲生日致賀已很普遍。
(六)喪 葬
竹山喪葬,向來為棺殮土葬,禮儀程序隨家庭經濟狀況而分繁簡。富裕之家大多禮儀繁瑣,花銷較大。通常禮儀有送終、下榻、收殮、停靈、出殯、定期祭奠等。老人彌留之際,親屬齊集周圍默哀、跪地送終,然后焚化紙錢。斷氣后,訃告家門親友。趁尸體未寒,給亡者沐浴更衣下榻。下榻后給亡者口中放一銅錢,手中放一串“打狗餅”,腳用線繩絆著(俗謂“絆腳繩”)。棺內鋪蓋均用綾羅綢緞,謂“鋪金蓋銀”。人殮后設靈堂,棺前設供桌,點長明燈,接受吊唁。亡者晚輩,人人身穿孝服(白色土布長褂),腰束麻辟,頭裹白布,俗稱“披麻戴孝”。孝子們在靈堂輪流守靈,一般停靈3日,特殊亡者有停靈 7至半月的。此期間,還請陰陽先生看墓地和擇出殯、下葬的日期、時刻。舊時,停靈期間請道士做道場,或請和尚念經。吊唁者贈送祭品多樣,有花圈、孝幛、火紙或化幣。主要親戚送祭品不同一般,富裕女婿要備辦豬羊作祭品,全豬全羊分別捆在兩張方桌上,用人抬起,再配以靈屋等其他祭品到孝家祭奠。亡者死后的第三天夜晚要報廟,報廟隊列前為樂隊,樂隊后面是手提燈籠的眾親友,接著便是敲著響器的道士,最后是亡者的子孫,身穿孝服,手執(zhí)袁板,分兩處報廟,一是城隍廟,二是家廟。報廟后即進行封殮,孝子都圍棺而立,意在與遺容告別。亡者親眷則呼天搶地,號啕痛哭。出殯的頭一天晚間進行開祭,請禮生、歌童,大祭通宵,小祭半夜。出殯時,眾親友送葬。
新中國成立后,喪葬習俗有所改變,多改為舉行追悼會,靈堂陳列親友贈送的花圈,孝帳。告慰亡者時,或朗誦祭文,或讀悼詞,子孫著孝服長跪答禮。出殯時,奏鑼鼓,嗚鞭炮,以花圈、孝帳為前導,后跟孝子抱靈牌,眾隨棺后。下葬時,燒草木灰暖墓穴,抬棺入穴,羅盤校正方位,掩土壘墳,子女繞墓憑吊,燒化紙錢,飲泣慟哭。葬后三日,眾兒孫和親友齊集墳前燒錢紙,聚餐,禱告亡魂早升“天界”。以后每7天上一次墳。以“首七”、“五七”、“滿七”為重。亡后一百天“燒百日”,子女除孝;滿一年“燒周年”。三年后“孝滿”,不再舉行任何哀悼儀式。只是每年清明節(jié)和年三十吃過團年飯后,子女上墳燒紙錢。此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改變。
三、歲時習俗
春節(jié) 舊時謂之“過年”。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凡外出成員都要在年前回家團圓。民間素有“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之說,無論窮富,各家均盡力籌辦過年的物資。過年分“小年”、“大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過小年,這一天吃灶餅,送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農歷臘月三十至來年正月初三是過“大年”。除夕日(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全家團聚共餐,吃“團年飯”,家家張燈結彩,中堂布置一新,戶戶貼對聯,鳴放鞭炮,燒香敬祖宗。團年飯過后,緊閉財門包餃子。至夜幕降臨,全家老少沐浴更衣,圍爐烤火,長夜不眠,謂之“守歲”。零點由家長率全家成員出門放煙火、嗚炮,謂之“出行”(舊時出行還要擇時辰和叩拜的方位),接著進屋接灶神。凌晨,晚輩向長者叩頭拜年,長者給小孩壓歲錢。正月初一,多數不出門,在家“守財”。正月初二以后,親友互相祝賀“拜年”。
新中國成立后,節(jié)前打掃衛(wèi)生,張燈結彩,掛燈籠,貼對聯。節(jié)日賀年、親友鄰里互拜等習俗仍不變。政府每年都舉辦“新春茶話會”和“擁軍優(yōu)屬”、“擁政愛民”等團拜活動。80年代以后,人們交游活動逐漸多起來,春節(jié)期間攜禮品互訪也日漸盛行。凡求人辦事和解決危難,便饋贈高級食品、名酒、名煙或高檔衣物,乃至家用電器或封紅包,相沿成風,成為社會弊端。黨和政府雖三令五申糾正此不正之風,但收效甚微,禁而不止。
元宵節(jié)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這日夜晚家家吃湯圓,意在是年家庭最后一日大團圓,翌日即要各奔前程,出外謀生。正月十六日,男女老少盛裝打扮,結隊出外游玩,名曰“游百病”。意在陶冶性情,舒活筋骨,消除憂悶,兼之拜神求佛,祈求平安。
民間沿襲“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的習俗,元宵之夜家家懸掛彩燈,戶戶燈火輝煌,通宵達旦。各地盛行“龍燈盛會”,尤以走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為群眾喜聞樂見。玩者舞姿翩翩,鞭炮煙火連綿不斷。屆時萬人空巷,爭相聚觀。此習慣盛行至今。
清明節(jié) 舊時也稱掃墓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上墳祭祖,攜帶“清明吊”(用彩紙剪成的花條)、香蠟、紙表、供果等至墓地祭祖。新中國成立后,節(jié)期組織中、小學生給革命烈士掃墓,向烈士敬獻花圈,緬懷前輩功績,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端午節(jié)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節(jié)日凌晨,家家大門兩側插放菖蒲、艾蒿,早餐吃棕子、雞蛋、大蒜,表示奠祭屈原。午宴喝雄黃酒以求免災祛毒,小孩不能喝酒,將雄黃酒抹在耳旁鼻根處。小孩穿戴花色新衣,胸前戴花、鳥、蟲、魚等各種式樣的香袋,意在 避邪。城鎮(zhèn)河邊搭臺唱戲,水上龍舟、龍船競渡,擊鼓、搖旗,吶喊聲震撼兩岸,借以抒發(fā)屈原的憤懣之情,緬懷屈大夫愛國之志。
天中節(jié) 傳說六月初六是老龍王曬衣(俗稱曬龍袍)之日。此日若天氣晴朗,家家暴曬其衣被、床單、衣料,既是敬神納吉之舉,又有防止發(fā)霉、蟲蛀之效。
中元節(jié) 農歷七月半為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是日給祖宗燒化紙錢,另給孤魂野鬼也燒化紙錢。多數喜鳴放鞭炮,意在驅鬼。少數在河邊放“荷花燈”,意在悼念水鬼,并為家人免災。上述習俗雖已淡化,但燒化紙錢、鳴放鞭炮之風仍未終止。
中秋節(jié)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中午酒宴豐盛,合家團圓。夜晚全家圍坐,擺設月餅、干果、水果等供品敬奉月中仙女。然后全家邊飲茶,邊吃月餅、糕點,共賞明月,抒發(fā)秋收后的快慰心情。
重陽節(jié)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舊時,士人于此日登高觀景,飲酒賦詩。農村多以此日為婚娶之吉日。建國后,定為“老人節(jié)”,屆時由有關機構組織離退休老干部旅游,或舉行座談會并設宴招待,以表慰問、尊老之情。
臘月八 農歷臘月初八謂臘八節(jié)。這天清早,各家各戶都要用五谷雜糧、蔬菜等拼湊八樣煮熟食之,名曰“臘八粥”。意在告慰上蒼:民間珍惜糧食,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