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斌
這是一把真正的古刀,一尺來長,五六公分寬,灰白色的刀身,夾雜著黃褐色條紋和云團狀黑斑塊,通體質(zhì)雅腴潤;刀柄上有孔,很規(guī)則的圓形的孔,一邊略闊,一邊略狹;刀是雙面斜弧刃的樣式,刀鋒處晶瑩透亮,顯然極薄極鋒利——這把刀的生產(chǎn)日期距今約一萬年,“生產(chǎn)廠家”是居住在堵河岸邊的人類,生產(chǎn)地點應該在霍山附近,因為刀是在我縣著名的“霍山遺址”發(fā)掘的。而且這把刀永不生銹,因為它是用石頭磨制而成的,是一把相當精致的石刀。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李強補充說,石材玉化程度很高,有些專家也稱它為玉刀,這是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3月20日下午,我來到縣博物館里,意圖從實物中管窺竹山的文明脈絡。博物館陳列有序,我們自然從石器時代開始看,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鏃等等很是不少,據(jù)了解,堵河兩岸有大量的舊石器和新石器的古文化遺址,如柿灣遺址、小漩遺址、北壩窯廠遺址等等,證明至少在3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生不息。李強介紹說,文化遺址的發(fā)掘有許多偶然因素,比如霍山遺址,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霍山中學的學生在這里栽籃球架時挖出一大堆“雷楔子”,也就是民間傳說天上打雷后“楔”進地里的石塊,后來清理出各種石器50多件,玉刀即是其中的一件。
在青銅器的展廳里,有一件器形較大的甬鐘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在柳林鄉(xiāng)老碼頭發(fā)現(xiàn)的西漢銅甬鐘。李強介紹說,當時甬鐘內(nèi)附有不少銅錢,現(xiàn)在鐘壁內(nèi)仍粘連著一些銅錢。我對甬銅感興趣,是因為在古文字中,“庸”字通“用”字,又通“甬”字,都有大鐘的意思,《毛傳》里說:“大鐘曰庸。”庸國以“庸”為名,充滿了對青銅文化的自豪。但這件甬鐘是西漢時期的,相較于未收入博物館的“庸公戈”和“庸國劍”,年代晚了許多。而“庸公戈”上有銘文,不僅確證了庸國歷史之悠久,也佐證了青銅文化之燦爛。博物館里的青銅器還有劍、壺、鼎、耳杯、勺子、錢幣等器物,大多來自城關鎮(zhèn)胡家坡的墓葬發(fā)掘。
令人費解的是,胡家坡居然出土了8枚戰(zhàn)國銅砝碼。據(jù)介紹,如果沒有缺失,這組砝碼可能總重為4兩(60克),可以稱量最輕1銖、最重4兩的金幣。砝碼的出土,可見當時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我們很難想象,在當時的城關鎮(zhèn),是誰擁有和使用這一套砝碼?胡家坡還同時出土了一條西漢金帶板,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金帶板肯定與當時被流放到竹山的一些人物有關,但會是什么人使用這金帶板呢?從銅砝碼到金帶板,說明當時黃金的使用還是比較普遍的,我們可以想見,城關城區(q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必然是相對發(fā)達的地方。
胡家坡還出土了9塊西漢時期的綠松石坯料,表明竹山人很早就認識到綠松石的價值,并且開發(fā)和利用綠松石。竹山有女媧補天的傳說,還傳說女媧補天煉制的五彩石散落人間,即是綠松石??吹脚赃呹惲械臇|漢時期的玉璧,我與李強談笑,不知道那著名的和氏璧是不是用綠松石制成的,李強直接繞開了這個問題說,是不是用綠松石制成的不好說,但樣式應該和東漢的玉璧差不多。
再往后看,還有唐宋明清時期的各種瓷器。據(jù)介紹,這里有很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破四舊”時沒收而來的,真正出土的并不多。我以為,無論是唐朝的窖變,還是明朝的清花,以及其它比較精美的瓷器,這些東西應該不是竹山生產(chǎn)的,雖然可以了解竹山縣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但也珍貴不到哪里去,倒是兩件不怎么起眼的陶器,很值得玩味。一件是東漢陶釜灶,一件是明朝的泥質(zhì)灰陶樓,帶有伊期蘭的風格,兩件陶器都不大,簡直是個擺設——確實是擺設,李強說,這兩件陶器都是冥器,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據(jù)了解,縣博物館共有各類文物14562件,其中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18件,三級文物56件,但有些門類還沒有健全,比如石雕,竹山不僅有美侖美奐的古建筑,還有大量雕刻精美的石造像,人物、動物、花卉等,還有許多反映竹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及書法、繪畫、剪紙藝術的實物未能收錄并陳列,讓人略略有些遺憾。
一個博物館是難以容納源遠流長的堵河文明的,但在博物館里靜靜地走上一遭,親眼看一看堵河先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無疑是一次文明的浸染,一次心靈的洗禮,堵河文明從遠古煌煌而來,必將燭照竹山新的文明軌跡。
這是一把真正的古刀,一尺來長,五六公分寬,灰白色的刀身,夾雜著黃褐色條紋和云團狀黑斑塊,通體質(zhì)雅腴潤;刀柄上有孔,很規(guī)則的圓形的孔,一邊略闊,一邊略狹;刀是雙面斜弧刃的樣式,刀鋒處晶瑩透亮,顯然極薄極鋒利——這把刀的生產(chǎn)日期距今約一萬年,“生產(chǎn)廠家”是居住在堵河岸邊的人類,生產(chǎn)地點應該在霍山附近,因為刀是在我縣著名的“霍山遺址”發(fā)掘的。而且這把刀永不生銹,因為它是用石頭磨制而成的,是一把相當精致的石刀。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李強補充說,石材玉化程度很高,有些專家也稱它為玉刀,這是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3月20日下午,我來到縣博物館里,意圖從實物中管窺竹山的文明脈絡。博物館陳列有序,我們自然從石器時代開始看,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鏃等等很是不少,據(jù)了解,堵河兩岸有大量的舊石器和新石器的古文化遺址,如柿灣遺址、小漩遺址、北壩窯廠遺址等等,證明至少在3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生不息。李強介紹說,文化遺址的發(fā)掘有許多偶然因素,比如霍山遺址,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霍山中學的學生在這里栽籃球架時挖出一大堆“雷楔子”,也就是民間傳說天上打雷后“楔”進地里的石塊,后來清理出各種石器50多件,玉刀即是其中的一件。
在青銅器的展廳里,有一件器形較大的甬鐘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在柳林鄉(xiāng)老碼頭發(fā)現(xiàn)的西漢銅甬鐘。李強介紹說,當時甬鐘內(nèi)附有不少銅錢,現(xiàn)在鐘壁內(nèi)仍粘連著一些銅錢。我對甬銅感興趣,是因為在古文字中,“庸”字通“用”字,又通“甬”字,都有大鐘的意思,《毛傳》里說:“大鐘曰庸。”庸國以“庸”為名,充滿了對青銅文化的自豪。但這件甬鐘是西漢時期的,相較于未收入博物館的“庸公戈”和“庸國劍”,年代晚了許多。而“庸公戈”上有銘文,不僅確證了庸國歷史之悠久,也佐證了青銅文化之燦爛。博物館里的青銅器還有劍、壺、鼎、耳杯、勺子、錢幣等器物,大多來自城關鎮(zhèn)胡家坡的墓葬發(fā)掘。
令人費解的是,胡家坡居然出土了8枚戰(zhàn)國銅砝碼。據(jù)介紹,如果沒有缺失,這組砝碼可能總重為4兩(60克),可以稱量最輕1銖、最重4兩的金幣。砝碼的出土,可見當時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我們很難想象,在當時的城關鎮(zhèn),是誰擁有和使用這一套砝碼?胡家坡還同時出土了一條西漢金帶板,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金帶板肯定與當時被流放到竹山的一些人物有關,但會是什么人使用這金帶板呢?從銅砝碼到金帶板,說明當時黃金的使用還是比較普遍的,我們可以想見,城關城區(q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必然是相對發(fā)達的地方。
胡家坡還出土了9塊西漢時期的綠松石坯料,表明竹山人很早就認識到綠松石的價值,并且開發(fā)和利用綠松石。竹山有女媧補天的傳說,還傳說女媧補天煉制的五彩石散落人間,即是綠松石??吹脚赃呹惲械臇|漢時期的玉璧,我與李強談笑,不知道那著名的和氏璧是不是用綠松石制成的,李強直接繞開了這個問題說,是不是用綠松石制成的不好說,但樣式應該和東漢的玉璧差不多。
再往后看,還有唐宋明清時期的各種瓷器。據(jù)介紹,這里有很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破四舊”時沒收而來的,真正出土的并不多。我以為,無論是唐朝的窖變,還是明朝的清花,以及其它比較精美的瓷器,這些東西應該不是竹山生產(chǎn)的,雖然可以了解竹山縣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但也珍貴不到哪里去,倒是兩件不怎么起眼的陶器,很值得玩味。一件是東漢陶釜灶,一件是明朝的泥質(zhì)灰陶樓,帶有伊期蘭的風格,兩件陶器都不大,簡直是個擺設——確實是擺設,李強說,這兩件陶器都是冥器,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據(jù)了解,縣博物館共有各類文物14562件,其中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18件,三級文物56件,但有些門類還沒有健全,比如石雕,竹山不僅有美侖美奐的古建筑,還有大量雕刻精美的石造像,人物、動物、花卉等,還有許多反映竹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及書法、繪畫、剪紙藝術的實物未能收錄并陳列,讓人略略有些遺憾。
一個博物館是難以容納源遠流長的堵河文明的,但在博物館里靜靜地走上一遭,親眼看一看堵河先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無疑是一次文明的浸染,一次心靈的洗禮,堵河文明從遠古煌煌而來,必將燭照竹山新的文明軌跡。
相關新聞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