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心紅
我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可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卻被分配到一個比我老家更山的村莊住隊,并且一住就是兩年。在那段日子里,幾乎天天都跟鄉(xiāng)親們打交道,漸漸就有了感情,熟悉了他們的生活,了解了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尤其是他們那勤勞、樸實、樂觀和寬厚的性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都難以忘懷。
那個村莊一山聳立,四面陡峭,村民們或三兩戶,或四五家,散居在柴方水便的緩坡上。房子有黃土筑的,有石頭砌的,也有圓木垜的。山里人都愛清靜,喜歡單家獨戶,即使一個山寨,居住也很分散。說是鄰居,其實卻隔著一段距離。
我們那支工作隊一共6人,沒有集體起伙,而是分散安置在各家各戶。這些人家的房屋大都依山而建,廚房和正房分開,廚房很大,有灶、有火爐。廚房里往往有一口水缸,把山泉用竹筧引來,因此,早晚都能聽到叮叮咚咚的水響。房前屋后,不是菜園,就是果樹,青山如黛,環(huán)境優(yōu)美。春天來了,桃花紅了,梨花白了,這些人家就掩映在花叢中,遠(yuǎn)遠(yuǎn)望去,像是掛在山坡上的畫兒。樹多,林近,常常便有山鳥飛來,發(fā)出各種悅耳的啼鳴,夏天的蟬唱,秋冬的松濤,雞鳴狗吠,羊咩牛哞,還有那隔著山坡跟鄰居的說話聲,牧童的吆喝聲,一曲曲山歌聲,成了山里人家四季的交響。
雞子牲口就那么散放著,常常有老母雞不見了,過幾天領(lǐng)回來一群小雞,甚至有風(fēng)流的母豬,時常跑出去瘋野,回來就產(chǎn)下些花里胡哨的小崽。當(dāng)然,也有狼或豹子禍害家畜家禽的,至于進(jìn)山采蘑菇或挖藥材的,遇到狗熊、獐子、猴子等野物,那更是常事。
那年代,鄉(xiāng)親們除了種糧食,就是興藥材。常見的藥材有紅花、當(dāng)歸、獨活、川烏、黨參、黃連等。有些人家還喜歡養(yǎng)蜜蜂,少則幾十籠,多則上百籠,屋檐上、墻頭上、石岸上,山坡上,到處都能看到放置的蜂桶。
山里人胸懷坦蕩,待人熱情,沒有半點虛假和造作。誰家獵到了野豬,逮到了兔子,捕到了山雞,總會喊我去嘗鮮,不去就拽著去。每次外出歸來,都會把我叫到家里來,說是接風(fēng)洗塵,那桌上擺的,都是平常難得一見的食物。逢年過節(jié),他們還要送我一些香菇、木耳等土特產(chǎn),若是謙讓,他們就說是托你帶給老人的。山里人還愛湊熱鬧,哪家有了紅白喜事,都跑去幫忙,跟自家的事情一樣,并且分文不取。若是在路上遇見陌生人,會主動跟人家打招呼,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早就熟悉呢!
最難忘的就是山里人家的火爐。那里山高氣候寒,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火。火爐也就成了休閑、待客、傳承文化的地方。很多生活經(jīng)驗、古老傳說、民間故事,都是在火爐邊烤火傳播的。尤其是下雨或下雪的日子,一家老少,或親朋好友,都圍坐在火爐邊,喝茶、抽煙、拍古今,有時還吃燒洋芋或烤紅薯,好不愜意。
和大自然最親近的是山里人。俗話說靠山吃山,城里人所謂的山珍,山里人隨手可得。雨季一到,山林里就有了各種菌類,空氣里一片菌子的味道,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常見的有牛肝菌、青頭菌、干巴菌、猴頭菌、凍菌等。還有各種野果,最多的是櫻桃、枇杷、八月炸、五味子、毛栗子......放牲口的山里娃,餓了,挖幾個野山藥燒著吃,可以充饑;渴了,喝幾口山泉水,可以解渴;下雨了,找個巖屋洞,可以避雨;冷了,燒一堆篝火,可以取暖......大山養(yǎng)育了山里人,給了山里人生存的本領(lǐng),也給了山里人大山一般的性格。
上世紀(jì)七十代,那地方還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沒有電話,也沒有商店。照明用的是桐油或煤油。近跟前沒有供銷社,買生產(chǎn)生活資料,要跑很遠(yuǎn)的地方,往返得走一天;孩子們也不能就近讀書,上小學(xué)就開始寄讀,他們遠(yuǎn)離父母,很小就獨立生活,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不過,很多孩子通過發(fā)憤努力,后來考上了中專,乃至大學(xué),走出了大山,走進(jìn)了城市,從此改變了命運;現(xiàn)在,很多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更遙遠(yuǎn)的地方,有的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再也不愿回到山里了......
當(dāng)時光走進(jìn)二十世紀(jì)后,那個村莊跟許多山里一樣,有了電燈、電話、電視,有了摩托、汽車、轎車,很多人都把土坯房、石頭房、木板房推了,蓋起了磚瓦房、小洋樓。
離開山里四十多年了,真想再回那里看看,并且住上一些日子,聽蟬歌鳥唱,賞春花秋葉,喝天然蜂蜜、吃石磨漿粑;在狗吠聲中入睡,在雞叫聲中醒來;到山林里找菌子,撿板栗、采蘑菇,挖野菜,那才是神仙過的日子......
我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可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卻被分配到一個比我老家更山的村莊住隊,并且一住就是兩年。在那段日子里,幾乎天天都跟鄉(xiāng)親們打交道,漸漸就有了感情,熟悉了他們的生活,了解了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尤其是他們那勤勞、樸實、樂觀和寬厚的性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都難以忘懷。
那個村莊一山聳立,四面陡峭,村民們或三兩戶,或四五家,散居在柴方水便的緩坡上。房子有黃土筑的,有石頭砌的,也有圓木垜的。山里人都愛清靜,喜歡單家獨戶,即使一個山寨,居住也很分散。說是鄰居,其實卻隔著一段距離。
我們那支工作隊一共6人,沒有集體起伙,而是分散安置在各家各戶。這些人家的房屋大都依山而建,廚房和正房分開,廚房很大,有灶、有火爐。廚房里往往有一口水缸,把山泉用竹筧引來,因此,早晚都能聽到叮叮咚咚的水響。房前屋后,不是菜園,就是果樹,青山如黛,環(huán)境優(yōu)美。春天來了,桃花紅了,梨花白了,這些人家就掩映在花叢中,遠(yuǎn)遠(yuǎn)望去,像是掛在山坡上的畫兒。樹多,林近,常常便有山鳥飛來,發(fā)出各種悅耳的啼鳴,夏天的蟬唱,秋冬的松濤,雞鳴狗吠,羊咩牛哞,還有那隔著山坡跟鄰居的說話聲,牧童的吆喝聲,一曲曲山歌聲,成了山里人家四季的交響。
雞子牲口就那么散放著,常常有老母雞不見了,過幾天領(lǐng)回來一群小雞,甚至有風(fēng)流的母豬,時常跑出去瘋野,回來就產(chǎn)下些花里胡哨的小崽。當(dāng)然,也有狼或豹子禍害家畜家禽的,至于進(jìn)山采蘑菇或挖藥材的,遇到狗熊、獐子、猴子等野物,那更是常事。
那年代,鄉(xiāng)親們除了種糧食,就是興藥材。常見的藥材有紅花、當(dāng)歸、獨活、川烏、黨參、黃連等。有些人家還喜歡養(yǎng)蜜蜂,少則幾十籠,多則上百籠,屋檐上、墻頭上、石岸上,山坡上,到處都能看到放置的蜂桶。
山里人胸懷坦蕩,待人熱情,沒有半點虛假和造作。誰家獵到了野豬,逮到了兔子,捕到了山雞,總會喊我去嘗鮮,不去就拽著去。每次外出歸來,都會把我叫到家里來,說是接風(fēng)洗塵,那桌上擺的,都是平常難得一見的食物。逢年過節(jié),他們還要送我一些香菇、木耳等土特產(chǎn),若是謙讓,他們就說是托你帶給老人的。山里人還愛湊熱鬧,哪家有了紅白喜事,都跑去幫忙,跟自家的事情一樣,并且分文不取。若是在路上遇見陌生人,會主動跟人家打招呼,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早就熟悉呢!
最難忘的就是山里人家的火爐。那里山高氣候寒,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火。火爐也就成了休閑、待客、傳承文化的地方。很多生活經(jīng)驗、古老傳說、民間故事,都是在火爐邊烤火傳播的。尤其是下雨或下雪的日子,一家老少,或親朋好友,都圍坐在火爐邊,喝茶、抽煙、拍古今,有時還吃燒洋芋或烤紅薯,好不愜意。
和大自然最親近的是山里人。俗話說靠山吃山,城里人所謂的山珍,山里人隨手可得。雨季一到,山林里就有了各種菌類,空氣里一片菌子的味道,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常見的有牛肝菌、青頭菌、干巴菌、猴頭菌、凍菌等。還有各種野果,最多的是櫻桃、枇杷、八月炸、五味子、毛栗子......放牲口的山里娃,餓了,挖幾個野山藥燒著吃,可以充饑;渴了,喝幾口山泉水,可以解渴;下雨了,找個巖屋洞,可以避雨;冷了,燒一堆篝火,可以取暖......大山養(yǎng)育了山里人,給了山里人生存的本領(lǐng),也給了山里人大山一般的性格。
上世紀(jì)七十代,那地方還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沒有電話,也沒有商店。照明用的是桐油或煤油。近跟前沒有供銷社,買生產(chǎn)生活資料,要跑很遠(yuǎn)的地方,往返得走一天;孩子們也不能就近讀書,上小學(xué)就開始寄讀,他們遠(yuǎn)離父母,很小就獨立生活,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不過,很多孩子通過發(fā)憤努力,后來考上了中專,乃至大學(xué),走出了大山,走進(jìn)了城市,從此改變了命運;現(xiàn)在,很多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更遙遠(yuǎn)的地方,有的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再也不愿回到山里了......
當(dāng)時光走進(jìn)二十世紀(jì)后,那個村莊跟許多山里一樣,有了電燈、電話、電視,有了摩托、汽車、轎車,很多人都把土坯房、石頭房、木板房推了,蓋起了磚瓦房、小洋樓。
離開山里四十多年了,真想再回那里看看,并且住上一些日子,聽蟬歌鳥唱,賞春花秋葉,喝天然蜂蜜、吃石磨漿粑;在狗吠聲中入睡,在雞叫聲中醒來;到山林里找菌子,撿板栗、采蘑菇,挖野菜,那才是神仙過的日子......
![相關(guān)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wù)](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