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麻豆国产对白在线精品|97久草视频在线|99国产在线宅男|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首頁 > 堵河文苑
    匡裕從:我的竹山春秋(下)
    發(fā)布時間: 2016-02-15 23:06 來源: 編輯:張成
    字體大?。?
    打印
    返回
     
    1961 年,據(jù)說我“改造好了”,摘掉了“陽謀”強加給我的罪名。我本來曾三次拒絕在所謂的結(jié)論上簽字,不承認所謂的“罪名”,因而對“摘掉”與否,并不看重。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我依然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那幾年“大躍進”所帶來的惡果日益顯現(xiàn),加上又有所謂的“自然災害”,物質(zhì)生活條件日漸惡劣。雖住在城里,但時有農(nóng)村餓死人的消息傳來,我不了解情況,自然不會傳播這種消息,只是聽聽而已。史書上曾記有災荒之年,“老贏轉(zhuǎn)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無數(shù)”的記載,也許并不是夸大之詞。眼下,1959-1961 年間有非正常死亡之事已被認可,只是死亡人數(shù)之多寡,卻有爭論。
    我每月糧食定量只有23 斤,每日在饑腸轆轆中生活。廚房的唐師傅想盡辦法讓我們吃得飽一點,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那么一點糧食,他有什么辦法呢? 他做過“雙蒸飯”,把不多的米蒸熟了,再兌上水,又蒸一遍,飯的體積膨脹了,但本質(zhì)未增加,吃了不能管飽。他做過“菜蟒”,本是一個菜包,把皮子搟得薄之又薄,然后盡可能向其中填進蔬菜,成為一個長約七寸,寬近二寸的大菜包,取名為菜蟒,倒是十分形象,但不能填飽肚子。商店里架空缺,沒有吃的東西可買,小攤子有一種野果子叫“救命糧”(另有“救兵糧”之說)賣。這種紅紅的豌豆大小的野果,我吃過一次,索然無味且微澀,聊勝于吃草根樹皮。后來副食品店賣一種過期的奶粉,微微泛黃,據(jù)說已生蟲,賣前將蟲子篩掉,然后出售。連這樣的東西也不好買,還得托人找關(guān)系。至今回憶起那一兩年的生活,仍有不寒而栗之感。
        1965 月,我經(jīng)閔炎鳳、徐忠炎介紹與彭玉芳結(jié)婚。閔、徐夫婦是彭玉芳的老師,為了促成這段姻緣,他們煞費苦心。那一年徐老師在武漢學習,每到周末,小閔就到西關(guān)去接彭玉芳,邀她到一中來玩。晚上,同榻而眠,為了說服彭玉芳,她大概為我說了不少過譽之詞。如果說這只表明她對我的同情和關(guān)心似嫌不夠,從本質(zhì)上說,這是良知的展示?;槎Y在一間教室舉行,把課桌圍成長方形,大家圍桌而坐,主持人講了幾句,我也說了幾句,大家聊了一聊,婚禮就結(jié)束了。十分簡單隨意,也沒有什么花費。這個婚是結(jié)對了,不對! 不是婚結(jié)對了,而是妻子找對了。我們相濡以沫,已經(jīng)足足走過了50 年,當初她是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與我結(jié)婚,多少人對她說,你條件這么好,為什么找他哩!她力排眾議,堅持與我結(jié)婚,這是需要有膽識和勇氣的,無怪乎也有人說她慧眼識人。只有我知道,這“慧眼”之后,是多少的白眼。在那樣的政治環(huán)境里,不站穩(wěn)立場,劃清界限,反而與之結(jié)合,怎能不受到不三不四的白眼?這就是可怕的政治壓力,但她頂住了。她為人坦率,不愛歪歪拐拐,有什么就是什么,真誠待人,她一句口頭禪: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一丈。另外一點是能干,想當初一家口,兩人工資不足百元,她把家料理得井然有序,把個孩子收拾得人模人樣,真不容易。還有我不太會做家務,她從不勉強我做,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或工作,如果說我能有些許成績的話,她的貢獻至少是一半。再者,年輕時我身體不好,記得一次低燒大半年,既查不出原因,也就沒法治。她土方洋方,中藥西藥,想著辦法治。不知聽誰說,胎盤可以治,她知道我不會吃那玩意,就瞞著找,制成粉末摻入菜中,不知不覺吃下去,病自然好了。這是多么難得呀!她也是有缺點的,潔癖就是其中之一,本來講清潔是好習慣,但是不能過分,真理向前多走半步就成謬誤。本來干干凈凈的房子,不是掃就是拖,讓你不能安神,我們常為此爭吵,也沒有效果,使人無可奈何。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像我這樣被陽謀擊中過的人,自然是小心謹慎,不會越雷池半步。既不參加辯論,也不拉幫結(jié)派,更不會參加武斗。只是文革剛開始的時候,與幾個教師一起到武漢去串連,東走走,西看看,全城亂哄哄的,也就不想到其他城市去了,而是返回了竹山。
    客觀地說,文革期間竹山整個局面是平靜的可控的,我看全縣造反的核心在一中,那幾個造反派頭頭,還是比較理智的。一天,組織“牛鬼蛇神”游街,頭一天晚上,造反派頭頭的一個學生到我房間里來說,明天游街沒有你,你不要怕。果然第二天在石頭場子集中出發(fā)時,張勝根頭頭,卻要我到后面教室去,就這樣免去了掛牌游街。第一次發(fā)毛主席像章,并不是人人都有,而且是舉行隆重儀式頒發(fā)。頭一天造反派頭頭蔡如松對我說,我們經(jīng)過研究第一批發(fā)像章有你,你得參加領取。蔡如松竹山官渡人,后來華師畢業(yè)以后分到上海工作,我們卻失去聯(lián)系。在這里我來做一個廣告,有誰知道他準確工作單位的,請告訴我,使我們能重新聯(lián)系上。   
    那時是停課鬧革命,像我這樣的人,一天到晚都是躲在宿舍里,偷偷看書,充實自己。造反派理解我的處境,并不安排我什么事,甚至連寫一個通知也不讓我干。更不用說寫什么派性文章了。為了整頓學校秩序,1969 年解放軍、工人、貧下中農(nóng)宣傳隊(簡稱工宣隊)進駐學校,浩浩蕩蕩一下子來了100 多人,其中解放軍有兩人,是竹山人武部的指戰(zhàn)員,工人有10 來人,是電廠和煤礦的工人,大多數(shù)是以貧下中農(nóng)的名義而來的大隊、生產(chǎn)隊的干部。開始進駐時,又是開會,又是個別談話,似乎很有那么一回事,兩三個月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所謂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并不像他們預期的那樣糟,與老師的關(guān)系也就逐步緩和下來。當然管理學校、改造學校是始終沒有放下的口號,但彼此心照不宣,知道是怎樣一回事! 上級大約也明白了真相,一下子就撤走了80%的工宣隊成員。此時山東省吉祥縣馬集公社兩位小學老師,一姓王,一姓侯,向中央文革小組寫了一封信,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大意是為了管理改造好縣以下的中小學教師應全部由本地教師擔任,稱之為教師回原籍"。工宣隊就雷厲風行地行動起來,又是開會,又是談話,要教師表態(tài)愿意回原籍。殊不知像一中這樣的學校里,教師本地人并不多,大多是外地人,迫于形勢,只好人人表態(tài),愿意回原籍。
      為了慎重起見,恐口說無憑,要每個人填一張制作精良的表,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是否贊成侯、王的建議回原籍,并揚言此表要進入每個人檔案,永遠保存。我拿到這一張表真是啼笑皆非,能回武漢,固然是夢寐以求的天大好事,但能夠嗎? 不是違背了國家人口流動政策嗎?思之再三覺得填回原籍武漢不妥,于是我在該欄目內(nèi)寫了:毛主席指示我照辦,毛主席揮手我前進",就這樣交了上去。誰知道第二天工宣隊一位李排長(復員軍人,秦古某大隊書記)找我談話,還未坐下,劈頭蓋腦地就說我對黨的政策有抵觸,不愿回原籍。我也毫不含糊地說,不是你說的那樣對黨抵觸,而是我回原籍根本就不可能。他又聲嚴厲色地說,怎么不可能,你只要填了就可能。正爭得不可開交時,工宣隊連長蒲善貴進來了,問了兩人爭吵的原因,馬上說,匡老師你先回去吧,我們研究研究再說。不久就宣布侯、王回原籍的建議不執(zhí)行了。文革中的一幕小鬧劇就這樣收場了。

    縣革委會1969 年決定撤銷竹山縣第一中學,在原地成立城關(guān)中學。一中大部分教師被分到各區(qū)、公社任教,少數(shù)政治條件好的留到城關(guān)中學教書。我愛人那時在城郊區(qū)霍山學校教書,于是照顧我,把我分到城郊區(qū)田灣公社學校教書。
    田灣公社學校有三間房,大的一間是小學班,復式,有40 多個學生,兩間小房,一間是中學班,初二有21 人,另一間是教師寢室,剛好擠擠地放兩張床和辦公桌。我去了教初二的全部課程(只有珠算由小學殷老師教),那當然是談不上正規(guī)的,我仍本著負責的精神,上好每一門課的每一節(jié)課,直到他們初中畢業(yè)。這時,我也接到了調(diào)到新成立的城郊高中的調(diào)令。
    城郊高中是一所新辦的學校,全區(qū)唯一的一所高中,舉全區(qū)之力,辦一所學校,自然校舍等方面還算可以湊合。學生則是各公社初中挑選而來,也算得上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則全是原竹山一中的老同事,他們跟我一樣從各公社中學,又被調(diào)到高中。這是一所袖珍高中,只有一個班,50 名學生,位老師。惟其小,在管理上自然易于進行,且有成效。教師只教一個班的學生,教學質(zhì)量能得到充分的保證。由于沒有操場,也就沒有開體育課,這不能不是一個遺憾。師生之間接觸較多,感情也很融洽,很多學生至今我還能叫出他們的姓名,與孫坤明、李來生、溫建中、嚴培斌等到現(xiàn)在都還有緊密聯(lián)系,常得到他們的照顧和關(guān)心。可惜,我沒有把他們送畢業(yè),當時高中是二年制,我只教了一年,又被調(diào)回縣城了。
      回城之后知道,城關(guān)中學改名竹山縣中,仍在竹山一中原地,我也就這樣故地重了。當時縣中學生不多,教師不少,并不缺人,不知為什么要調(diào)我回去? 除了在學校上課之外,經(jīng)常有下鄉(xiāng)調(diào)查寫材料的任務,一次與軍分區(qū)王政委及武裝部的一個干事,去九華山林場,然后轉(zhuǎn)峪口到官渡,住在官渡區(qū),寫出了《官渡河上紅旗飄》,介紹了民兵訓練成績。另一次是陪省公路局的領導到溢水,在那里寫一個道班的先進事跡。還到柳林,沿堵河而上,在龍?zhí)丁⒐妗?/span>柳林店、墨池等地,調(diào)查朱家奇、熊光文的事情,似乎是要寫上世紀四十年代農(nóng)民反抗斗爭,終因涉及面大,事情又復雜,我們的時間又有限,沒有寫。只記得我等一行,借此還到竹溪的向壩去游玩了一趟。類似的事還有幾次,都是為應付差事,印象不深,也就淡忘了。 
    十一
    我是在竹山縣中得知四人幫覆亡的消息,心里異常高興。那種隨心所欲,胡亂瞎搞,工廠不是工廠,學校不像學校,一切與常規(guī)相悖,鬧得經(jīng)濟不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情況,這樣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所謂在無產(chǎn)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xù)革命,是再也不能搞下去了。應該說當時對粉碎四人幫",在我國歷史上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的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演進,才慢慢地加深了認識。
    根據(jù)中央1978 月的決定,東北師大黨委宣布改正對我錯劃的決定,并給了我一封信,要我回師大工作,考慮到多種原因,我沒有同意。隨后他們又給省革委會政工組一封正式函件,要他們將我安排到高等學校工作。后來省里有所高校及一個研究所要調(diào)我去,但縣里及地區(qū)均不同意,所以沒有走成。學校為給右派平反召開了全校教師大會,縣里也派領導來參加,要我講話(大約是要我歌功頌德吧),我的青春被白白的浪費了,耽誤了,我還有什么好講的哩,我只簡單地說了一句:我慶幸黨的實事求是傳統(tǒng)得到恢復。"其實我等于什么都沒有講,事后有兩位老師親口對我說,你講得好。大約是因為我沒有阿諛奉承做歌德派"吧。
    不久,我被縣委任命為一中校長(此前被選為縣人大代表并擔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那時撥亂反正,百廢待舉,事多而雜,矛盾重重。我首先想到的是,我是一個教師,不能像過去校長那樣脫離教學不上課,我仍然在高中畢業(yè)班充當把關(guān)教師。此舉表面上增加了我的工作量,其實恰恰相反,教師因此更相信我,更容易開展工作。舉一個小例子,調(diào)整工資,是任何領導都感到頭疼的事,那次調(diào)資平靜而順利完成,不能說百分百的令教師滿意,至少是絕大多數(shù)是認同而高興的。當校長的重要職責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其他幾位領導也很明確,大家齊心協(xié)力這樣努力。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態(tài)勢,地區(qū)管教育的崔明全專員到校檢查工作,甚至要求當年擬考入高校的人數(shù)、名單都要匯報。他工作細致的作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給追求升學率,加了一把勁。直到現(xiàn)在,我對如此瘋狂地片面追求升學率,都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這樣會不會把我國的教育引進死胡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得不到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的發(fā)展,只重視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不重視,致使學生素質(zhì)低下。同時,在這種情形下,學生課業(yè)負擔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得不到保證,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一句話不利于培養(yǎng)人才。 
    十二
      1981 年我寫的《試論元代的紙鈔》一文,在權(quán)威刊物《文史哲》上發(fā)表,這份刊物在中國社會科學界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當時元史研究的中心在南京大學,以韓儒林大師(他是國際上著名學者,兼任該校副校長)為首,在南大聚集了一批元史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問手下匡裕從何許人也? 人家經(jīng)詢問刊物編輯部得知,是鄂西北偏僻小縣的一名中學老師。韓老得知這一情況后,對他的研究生們說,人家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研究條件不知比你們差多少,卻寫出了這樣有開創(chuàng)性的論文,值得你們深思哦。類似的話,他對研究生們講過多次(這是他的一個姓吳的研究生,畢業(yè)后分到湖北工作,后來親自對我講的),他并對正在籌建中國元史研究會的負責人說吸收我參加籌備組。果然不久我就接到籌備組的邀請函。
    年末,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邱樹森教授在評述一年來歷史研究成果時,對我寫的《紙鈔》一文作了全面評價,認為對元代紙鈔的淵源、發(fā)展、形制、面額及在元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都作了詳細論述,是建國以來第一次所涉及的領域,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價值。這一年湖北省開始在中小學教師中評選特級教師,不分指標,不限名額,完全以業(yè)績?yōu)闃藴省W校推薦我申報,評選結(jié)果以省政府名義向社會公布,由于是開始評選,嚴格按條件參評,結(jié)果鄖陽地區(qū)和十堰市只有人評上,中學教師只我一人,小學教師有鄖縣張老師和丹江口市的徐老師。據(jù)參加評審的人后來介紹,評審會爭論熱烈,每一個參評者的材料、條件、業(yè)績都需詳細介紹,反復比較篩選,最后由教育廳領導提出初步意見,報省領導審查批準。
    全省中學歷史特級教師只有兩人,另一個是鄂州的夏被民老師,他書法絕妙,曾謙虛寫了"裕才恨識晚,從此緊相隨"的一幅楹聯(lián)給我,至今被我珍藏。當年暑假,省教育廳組織全省特級教師到桂林旅游休養(yǎng),由省師訓處張耀倫帶隊。張?zhí)庨L正是我在實驗中學讀書時的班主任,師生一同出游,更增添了樂趣。那時,全國的特級教師不多,桂林教育部門對我們真是高規(guī)格的接待。住最好的賓館,安排最佳的景點游覽,派設備最齊全的車接送,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1982 年湖北省教育學會歷史專業(yè)委員會成立,我被選為理事長,干了足足二十年,直到我退休才換了他人。
    1986 年秋,教研會在恩施舉行,省里給我與夏被民老師買好了去恩施的機票。到武漢后夏老師說,他沒有去看過三峽,要我陪他去看看,并說飛機票由他去退,我同意了。于是乘車到宜昌,再乘船到巴東,然后乘車去恩施。到了之后才知道,我們原擬乘的飛機出事。我們逃過了一劫,夏老師算救了我一命。
    這一年還有一件事值得一記。10月我在學校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老校友。此人姓羅名松,竹山溢水人氏,黃埔軍校七期畢業(yè),離開大陸時任重慶水隆稽查處處長,在臺灣任國民黨海陸稽查總司令部少將高參。自稱回竹山探親有兩件事,一是回溢水老家,看望原來妻子和子女;二是回母校看看。地、縣兩級統(tǒng)戰(zhàn)部作了周密安排,因此人身份特殊,并通知了注意事項。作為校長我責無旁貸,接受任務并保證圓滿完成。我內(nèi)心的想法是我要以母校變化來說明國家的展和變化,我知道他們對新中國、共產(chǎn)黨抱有很深成見,并有不少不好的看法。本是同根的同胞,人為地被隔離了許多年,彼此對對方都有誤解,因而導致不必要的疑慮,應該相互溝通了解,以促進民族的和解及統(tǒng)一。
    原定在校看一小時,結(jié)果九點未到他提前來了。他穿著樸素,與他同行的女兒(臺灣妻子生)則穿著時髦,背著一個精致的相機。進入接待室,我代表母校全體師生,對老校友表示歡迎,他站起來說了一聲:謝謝校長先生!在整個參觀過程中他一直這樣稱呼我,我對他則以羅先生相稱。他回憶了當時的情景,只有幾十個學生,四五個老師,住在前面小院子里,現(xiàn)在學校不知大了多少倍。又說只是狀元橋拆了,所幸文廟還在。我當即說為了發(fā)展和建設的需要,我們還會拆除一些舊房子,好蓋新樓房,至于文廟已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建筑,不僅不會拆,馬上還要進行修繕,他立即說:太好了!下課鈴響之后,學生列隊在操場做課間操,我邀請他一起去看看。學生整齊劃一的動作,使這位軍旅出身老人感嘆不已,他的女兒拿著相機不時拍照,說了一句:動作整齊,衣服不整齊。我說我們即將制定統(tǒng)一的校服,那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此時得到通知要我無論如何要多留他一小時,讓政府大院好收拾一下。我只好領他先看理化實驗室,里面有各種儀器、教具、藥品,他說我們那時哪有這些東西,全憑老師一張嘴。他在一塊電話機展版面前,駐足良久,打電話,接電話的過程都清晰展示明白。
    在去圖書館的路上,我告訴他全縣中學已經(jīng)有20 多所,高中也有3所。他連說不容易,不容易! 一陣微吹來,他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哼了一句:"蕭瑟秋風今又是",我馬上接了下一句:換了人間",他立馬瞪我一眼。在圖書室隨意就抽出的書進行交談,當抽出王云伍先生編的四角號碼辭典時,他驚異地說:你們也用他的書? 我知道他的意思,王做過國民黨行政院長,他的書在大陸一定遭禁。我說:王云伍先生由一個學徒,做到商務印書館負責人,對文化發(fā)展貢獻很大,特別是他發(fā)明的四角號碼查字法,對文化普及起了重大作用。他又狠狠瞪了我一眼,這一下我明白了,在他的心目中共產(chǎn)黨的干部都是工農(nóng)大老粗,哪會知道這些。時間到了11 點,我高高興興地在母校門口與他握手話別。
    十三
      這一年我又接到兩所武漢高校的商調(diào)函,同時鄖陽師專也派了一位領導到竹山,動員我去師專工作,并說操場邊蓋的四幢小樓,其中就有我的一幢;武漢一個研究所也來函相邀,并稱研究課題已確定好了,為以肖耀南為代表的湖北軍閥研究。此時,縣里又有我的工作將要變動的消息流傳。面對這些情況,我知道要盡快離開竹山,于是向縣委提出了調(diào)離竹山的要求。領導出于善意加以挽留,我卻堅持要走. 最后地委李書記出面,縣委饒禎明書記終于同意了我調(diào)離竹山的要求。
      在竹山的這些年,由于得到學生和竹山人民的關(guān)愛和照顧,在精神和工作上是比較充實的。由于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生活過得確實清貧。我住在學校最北邊,靠近人民路,原是一排間舊教室,每間教室中間,用土坯隔斷,一分為二,供兩家居住,共住了家,大家戲稱這一排教師宿舍為八大家"。我住在最西頭,雖身為一校之長,大約也只有35 平米左右。房門對面是一個高大的土堆,亦即舊土城墻的一部分,進出都不能從土堆上走,必向左拐,往東,才能走出,出進頗為不便。我家門前長年堆著石煤,是做飯燒爐子用的燃料,堅硬無比,卻能量很低。廚房在走廊里,極為簡陋,所謂案板,也就是一塊普通木板。炊事用具、瓶瓶罐罐都放在那上面。至于室內(nèi),除兩張木板床外,沒有什么家具。一張吃飯用的小圓桌,是買來一個大鍋蓋,下面做了四條桌腿而成的,有幾把木質(zhì)小椅子,放在四周。因為是讀書人,少不了書架,就從學校借來學生放碗用的碗架,聊充書架之用。家里全部電器只有兩件:手電筒和一臺半導體收音機。1981 年前后,上級給學校發(fā)了一臺笨重的匈牙利制造的電視機,放在實驗室里,收視效果極差,小孩們評論它說:"有娃娃(圖像)沒有聲音,有聲音沒有娃娃。"那時,自來水還沒有安裝到戶,8家共用一個水龍頭。老大匡俊就承擔挑水、砸石煤的重活,大女兒匡黎負責洗碗和其它瑣事。日常生活過得很一般,難得吃上葷菜。記得一位姓陳的同學,受他父母的指派,給我送來了一塊臘肉,我堅決不要,他硬要將肉留下,說是爸爸媽媽的意思,我說那只好給食堂送去讓大家吃,這樣他才拎著肉悻悻而去。
    一次彭玉芳到地區(qū)開會,臨行做了一頓羊肉火燒吃,至今孩子們還念念不忘。在竹山工作了二十多年,離開時將全部儲蓄取出,剛好買了一部“永久”牌的自行車。盡管如此,我對竹山仍心懷感激之情,無怨無悔。
     
    附錄:匡裕從著作存目
    1.《巴黎公社政權(quán)形式》1956 年5 月發(fā)表在《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五四時期的李大釗思想》1959 年8 月《史學月刊》
    3.《試論元代的紙鈔》1981 年4 月《文史哲》
    4.《加強經(jīng)濟史教學芻議》1983 年6 月《教材·教學·教法》
    5.《耕耘攬勝》教學經(jīng)驗論文集,工人出版社,1984 年12 月
    6.《史海導航》1984-1985 年,兩主編之一,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7.《論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湖北省歷史專業(yè)委員會,一等獎,1985 年12 月
    8.《愛國必先知史》1985 年3 月,兩主編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9.《中學歷史教材中的元史》1985 年7 月,鄖陽師專學報社科版
    10.《元代漕運研究》1987 年9 月,鄖陽師范專科學校學報社科版
    11.《中外興利除弊百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年12 月
    12.《劉秉忠》1989 年3 月,鄖陽師范??茖W校學報社科版
    13.《民族關(guān)系史教學中的幾個問題》湖北省歷史專業(yè)委員會,一等獎,1989 年10 月
    14.《陳友諒大漢政權(quán)研究》1990 年11 月,十堰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5.《鄖陽史話》主編,1990 年6 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16.《中外歷史新編》高校通用教材(四卷本),編委成員,撰寫五代十國遼宋夏金諸代,1991 年1 月,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17.《略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民族精神中的位置》1993 年10 月,鄖陽師專學報第四期
    18.《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七卷本)元代卷副主編,1993 年7 月,遼海出版社出版
    19.《鄖陽設府建制原委考》1994 年10 月,《荊楚文史》第2 期20.《中華文明史講授綱要> 1996 年8 月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內(nèi)部出版
    21.《十堰歷史與地理》鄉(xiāng)土教材,1997 年10月,內(nèi)部發(fā)行
    22.《十堰地方史》(初稿) 1998 年10 月,十堰市繼續(xù)教育中心內(nèi)部出版發(fā)行
    23.《15-19 世紀鄂西北的開發(fā)》1998 年12月,《理論月刊》第10 期
    24.《中國民族史專題講座> 1999 年9 月,十堰市繼續(xù)教育中心內(nèi)部出版發(fā)行
    25.《繼承·發(fā)展·教育》2001 年3 月10 日《十堰日報》,后被全文收入《全國人文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書
    26.《與時俱進理論品質(zhì)的生動體現(xiàn)》2001 年7 月9 日《十堰日報》
    27.《十堰通史》(三卷本)2002 年9 月,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28.《認真學習<綱要>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2003 年6 月24 日《十堰日報》
    29.《滄桑與瑰麗-鄂西北歷史文化論綱》主編,2004 年10 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0.《鄖臺志》校注本編委會副主編,2006 年10 月,長江出版社出版
    31.《重陽塔記》2007 年吉月,石刻碑立于塔前
    32.《鄖陽文化的多元性》在中國·鄖陽文化高峰論壇上的交流論文,2009 年11 月23 日《十堰晚報》
    33.《女媧及其文化研究三則》
    34.《女媧--中華民族的母親神兼愛神》
    35.《再探女媧生活的時代》
    36.《女媧文化的輻射及其影響》以上為女媧文化研究系列論文,已收入《女媧文化研究》一書,2007 年10 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7.《十堰移民史》2010 年9 月,長江出版社出版
    38.《鄖陽文庫》包括《鄖陽文化論綱》《鄖陽文化研究文集》《鄖陽考古發(fā)現(xiàn)》《鄖縣八百年》《鄖陽民歌》《漢江奇石圖冊》共6 本執(zhí)行副總編,2013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9.《盛世修志千秋永存》2015 年4 月14 日《十堰日報》
    40.《雪泥鴻爪》回憶錄,2015 年10 月
    相關(guān)新聞 相關(guān)新聞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熱門
    媒體矩陣
    • 竹山人大網(wǎng)手機版
      竹山人大網(wǎng)手機版
    • 竹山便民服務
      竹山便民服務
    • 竹山特產(chǎn)云超市
      竹山特產(chǎn)云超市
    • 今日竹山報
      今日竹山報
    • 今日竹山網(wǎng)站手機版
      今日竹山網(wǎng)站手機版
    • 云上竹山客戶端
      云上竹山客戶端
    • 竹山新聞微信公眾號
      竹山新聞微信公眾號
    • 竹山融媒+微信公眾號
      竹山融媒+微信公眾號
    • 今日竹山微信公眾號
      今日竹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