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于11月30日在日本橫濱市召開。會議期間,日本文部科學相下村博文提議將3國共同使用的808個“漢字”有效用于文化交流,并與中韓兩國部長等人交換了意見。下村在會議后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一起思考積極利用漢字。”還有提議稱,可以將共同常用漢字用于三國道路標志牌、商店招牌和學校授課。
這808個漢字最初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提出。2010年4月,在日本奈良舉行的第五屆東亞名人會上,他提議選出一定數(shù)量的中、日、韓三國公用常見漢字進行推廣和普及教育。“中日韓三國共同使用漢字的歷史已近2000年,漢字在三國文化的持續(xù)交流中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性,是增進文化溝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紀寶成教授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紀寶成秘書向記者透露,此后,中方由中國人民大學牽頭成立了課題組,紀寶成教授擔任組長。2013年5月,課題組制訂了“中日韓共用常見800漢字表”草案。2013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召開的第八屆東北亞名人會上,紀寶成教授就此草案向會議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得到與會三國代表一致贊同,并獲得會議通過,成為該屆名人會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3年10月23日至24日,中日韓三國專家在蘇州召開會議,共同就擬增加和刪減的漢字進行了逐字逐個的認真研討,經(jīng)過不斷的討論、協(xié)商,最終取得一致意見,在原草案基礎上形成了808字的《中日韓共同常用800漢字表》。今年4月,漢字表正式向社會公布。目前韓國已有專門介紹808個漢字的出版物。
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wǎng)發(fā)文稱,三國共同常用漢字的擴大使用將會給后代提供共享漢字文化圈價值和強化人文交流的機會。如果在三國間將共同常用漢字用于道路標志牌上,大家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其中的益處。(記者劉嘉)
中日韓共同常用800漢字表(節(jié)選)
犬他以可生出主用去民本外加四正由左句右玉東兄瓦幼申冊仙丙好行各次先名令功皮史年老回失且多母世必北成合加未半示打
收字數(shù)量由500字擴展到800字
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趙彤向本報記者介紹,漢字表的研制主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確定收字的數(shù)量,最初定的是500字,主要考慮日、韓使用者的接受能力。其次是選擇各國具體權威性的材料,包括中國《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字、次常用字1000字;日本《常用漢字表》,共2136字;韓國的《教育用基礎漢字表》1800字。最后是比較三種資料,確定入選的漢字。“當然,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彼此分離的。”趙彤說,最初受了500字的局限,在500字的范圍內(nèi)確定共同常用字比較困難。后來通過比較三種資料,發(fā)現(xiàn)三國常用漢字高頻區(qū)集中在前900字以內(nèi),所以將數(shù)量調(diào)整到800,并與日、韓方面溝通,達成一致。
趙彤介紹,還有一個問題是漢字的實用性。像“車站”的“站”,在現(xiàn)代漢語中非常實用,但是在日、韓不用“站”字,而是保留古漢語中的“驛”字。對于這樣的字,從三國共同常用的角度,最終還是不予收入。“這個方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來在推廣的過程中還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見進行調(diào)整。”趙彤說。
精通韓語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金海鷹也參與了該課題工作。她告訴本報記者,她的工作是在韓國的1800個常用漢字與中國的2500個常用漢字中進行比較、挑選,然后再與日語老師挑選的字進行比較,最后再與課題組的漢語老師一起商討。漢字表的公布歷時四年,工作量非常大。金海鷹舉例說,韓語中也有簡體漢字“谷”字,但它只表示“山谷”這個含義,表示“谷子”時使用的是繁體字,處理起來就需要想辦法。這種情況不少,每個字都需要反復討論和考證。 (記者劉嘉)
這808個漢字最初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提出。2010年4月,在日本奈良舉行的第五屆東亞名人會上,他提議選出一定數(shù)量的中、日、韓三國公用常見漢字進行推廣和普及教育。“中日韓三國共同使用漢字的歷史已近2000年,漢字在三國文化的持續(xù)交流中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性,是增進文化溝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紀寶成教授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紀寶成秘書向記者透露,此后,中方由中國人民大學牽頭成立了課題組,紀寶成教授擔任組長。2013年5月,課題組制訂了“中日韓共用常見800漢字表”草案。2013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召開的第八屆東北亞名人會上,紀寶成教授就此草案向會議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得到與會三國代表一致贊同,并獲得會議通過,成為該屆名人會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3年10月23日至24日,中日韓三國專家在蘇州召開會議,共同就擬增加和刪減的漢字進行了逐字逐個的認真研討,經(jīng)過不斷的討論、協(xié)商,最終取得一致意見,在原草案基礎上形成了808字的《中日韓共同常用800漢字表》。今年4月,漢字表正式向社會公布。目前韓國已有專門介紹808個漢字的出版物。
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wǎng)發(fā)文稱,三國共同常用漢字的擴大使用將會給后代提供共享漢字文化圈價值和強化人文交流的機會。如果在三國間將共同常用漢字用于道路標志牌上,大家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其中的益處。(記者劉嘉)
中日韓共同常用800漢字表(節(jié)選)
犬他以可生出主用去民本外加四正由左句右玉東兄瓦幼申冊仙丙好行各次先名令功皮史年老回失且多母世必北成合加未半示打
收字數(shù)量由500字擴展到800字
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趙彤向本報記者介紹,漢字表的研制主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確定收字的數(shù)量,最初定的是500字,主要考慮日、韓使用者的接受能力。其次是選擇各國具體權威性的材料,包括中國《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字、次常用字1000字;日本《常用漢字表》,共2136字;韓國的《教育用基礎漢字表》1800字。最后是比較三種資料,確定入選的漢字。“當然,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彼此分離的。”趙彤說,最初受了500字的局限,在500字的范圍內(nèi)確定共同常用字比較困難。后來通過比較三種資料,發(fā)現(xiàn)三國常用漢字高頻區(qū)集中在前900字以內(nèi),所以將數(shù)量調(diào)整到800,并與日、韓方面溝通,達成一致。
趙彤介紹,還有一個問題是漢字的實用性。像“車站”的“站”,在現(xiàn)代漢語中非常實用,但是在日、韓不用“站”字,而是保留古漢語中的“驛”字。對于這樣的字,從三國共同常用的角度,最終還是不予收入。“這個方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來在推廣的過程中還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見進行調(diào)整。”趙彤說。
精通韓語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金海鷹也參與了該課題工作。她告訴本報記者,她的工作是在韓國的1800個常用漢字與中國的2500個常用漢字中進行比較、挑選,然后再與日語老師挑選的字進行比較,最后再與課題組的漢語老師一起商討。漢字表的公布歷時四年,工作量非常大。金海鷹舉例說,韓語中也有簡體漢字“谷”字,但它只表示“山谷”這個含義,表示“谷子”時使用的是繁體字,處理起來就需要想辦法。這種情況不少,每個字都需要反復討論和考證。 (記者劉嘉)
![相關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