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21時,讓萬千吃貨流盡口水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下文簡稱《舌尖2》)回歸央視一套。
風格延續(xù)第一季,不變的配樂,不變的解說者,《舌尖2》首集《腳步》一開播,滿滿的親切感撲面而來。在50多分鐘的片子中,美食數(shù)量超過20種,讓觀眾憋了許久的饕餮豪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釋放。同時,堅挺的收視和點擊率也證明《舌尖》“中國首席紀錄片”的超高人氣!全國網(wǎng)收視率高達1.572%,節(jié)目躥上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第一位,綜合優(yōu)酷、愛奇藝、搜狐等多家視頻網(wǎng)站的點擊率,《腳步》播放次數(shù)突破1000萬。
不過,相比《舌尖1》讓萬千吃貨流盡口水,新開播的第二季更著力展現(xiàn)人物故事命運,以至于有吃貨認為,《舌尖2》加入人文關懷,沖淡了美食本身,“口水忍住了,淚水沒忍住”。對此,4月19日,《舌尖》總導演陳曉卿則給出不同看法:“美食只是我們的出發(fā)點,借以看中國社會,才是我們的目的。”
流口水了嗎? 美食畫面匆匆而過
說起《舌尖》系列,相信很多觀眾不會忘記總在深夜播出的第一季,看得人饑腸轆轆。因此,《舌尖2》開播前,不少觀眾都表示要“準備好紙巾、零食”。
4月18日,《舌尖2》播出的第一集是《腳步》,而非最初公布的《時節(jié)》。對此,《舌尖2》分集《腳步》導演李勇透露,這樣的調(diào)整是為了更好地吸引觀眾。
《腳步》拍攝地域跨度極大,從西藏波密至陜西秦嶺、藍田,再到浙江三門灣、山東沂蒙山、廣東潮州直至貴州貴陽。其中,展示的美食也五花八門,包括酥油蜂蜜、樂山豆花、藍田褲帶面、香菇釀、山東煎餅、雷山魚醬、泉州蘿卜飯等。雖然《腳步》中,展現(xiàn)的各地美食不少,但大多給人匆匆一瞥之感:“對食物的描述太匆忙了,讓人來不及體會它們的美好就奔向下一站。”“感覺有點亂,有點雜,支線有點多,美食畫面匆匆而過,不過癮……”
對此,李勇說:“每一集的定位不同,美食的比例和構(gòu)成肯定也不同,后面幾集美食的量會呈現(xiàn)不同比重,不要因為我這一集就對《舌尖2》做出判斷。”
掉眼淚了嗎? 鏡頭蘊含人文關懷
除美食之外,《舌尖2》還多了故事,甚至觸及“留守兒童”、“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受現(xiàn)代化沖擊”等中國社會議題。有網(wǎng)友看完片子直言:“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觀眾在流口水的同時也熱淚盈眶。
正如《腳步》開宗明義:“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片子將鏡頭鎖定在奔波在路上的人們,讓觀眾一同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節(jié)目以食材的采集、制作和人物的遷徙為主線,把尋常百姓的故事融于美食中,又在食材的搜集烹調(diào)里折射出人的命運。
西藏青年白馬占堆為幫弟弟籌齊上大學的費用上山尋找天麻和靈芝,并爬上幾十米高的大樹采野蜂蜜;為了讓女兒吃到跳跳魚,浙江三門灣的一位父親花費數(shù)年時間,學會用5米長的釣竿、6米長的釣線來捕獲這種魚……這些故事讓不少觀眾看得眼淚漣漣,同時也有觀眾認為,“對于一部主打美食的紀錄片,人物太搶鏡。”
對于這場“味蕾與鄉(xiāng)愁之爭”,李勇表示,《舌尖2》還是會偏重美食,只是在人物故事、情感表達上更強一些,所以會讓觀眾覺得美食弱了些,“但美食是出發(fā)點,我們想透過美食看中國,看中國人的情感。”《腳步》這一集,表層的是“路菜”,深層的是鄉(xiāng)愁。
相比第一季的日播,《舌尖2》變成周播,這讓很多網(wǎng)友吐槽“摳門”。對此,陳曉卿稱此舉是電視臺的決定,不過,在6月6日首播結(jié)束后,立刻重播并恢復日播,并且按照拍攝的順序播出,《時節(jié)》在第一集,《腳步》是第二集。
□百味
摸魚兒:拍得很棒!不止有美味,還有人文關懷,留守兒童那段看得我嗓子眼都堵住了。
奔月奔月:《舌尖2》勾出的不僅是食欲,還有鄉(xiāng)愁!留守兒童一年中與父母共同勞作的半個月,卻是最幸福的半個月,辛酸。
神毛在線:《舌尖》是央視為數(shù)不多僅存的驕傲。食物為靈魂,文化為脊梁,感情為紐帶,技藝為傳承,不黑不吹。
廢墟:完全沒了第一季淡然鄉(xiāng)愁的感動滋味,刻意煽情糾結(jié)人情鄉(xiāng)味,素材太多展開太廣,有些凌亂。
釀青椒:人文情懷什么的雖然不可缺,但食物主料還是少了。
我愛媚頭:《舌尖》第一季是張藝謀的電影,華麗、堆砌,猶如2008奧運的開幕式,恨不能把所有中國人獨有的美味以最美妙的畫面呈現(xiàn)給大家,而第二季則是賈樟柯的電影,平實、記錄,將鏡頭對準普通人,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材告訴我們食物對于我們的真正意義。這一季,野心更大了。
風格延續(xù)第一季,不變的配樂,不變的解說者,《舌尖2》首集《腳步》一開播,滿滿的親切感撲面而來。在50多分鐘的片子中,美食數(shù)量超過20種,讓觀眾憋了許久的饕餮豪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釋放。同時,堅挺的收視和點擊率也證明《舌尖》“中國首席紀錄片”的超高人氣!全國網(wǎng)收視率高達1.572%,節(jié)目躥上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第一位,綜合優(yōu)酷、愛奇藝、搜狐等多家視頻網(wǎng)站的點擊率,《腳步》播放次數(shù)突破1000萬。
不過,相比《舌尖1》讓萬千吃貨流盡口水,新開播的第二季更著力展現(xiàn)人物故事命運,以至于有吃貨認為,《舌尖2》加入人文關懷,沖淡了美食本身,“口水忍住了,淚水沒忍住”。對此,4月19日,《舌尖》總導演陳曉卿則給出不同看法:“美食只是我們的出發(fā)點,借以看中國社會,才是我們的目的。”
流口水了嗎? 美食畫面匆匆而過
說起《舌尖》系列,相信很多觀眾不會忘記總在深夜播出的第一季,看得人饑腸轆轆。因此,《舌尖2》開播前,不少觀眾都表示要“準備好紙巾、零食”。
4月18日,《舌尖2》播出的第一集是《腳步》,而非最初公布的《時節(jié)》。對此,《舌尖2》分集《腳步》導演李勇透露,這樣的調(diào)整是為了更好地吸引觀眾。
《腳步》拍攝地域跨度極大,從西藏波密至陜西秦嶺、藍田,再到浙江三門灣、山東沂蒙山、廣東潮州直至貴州貴陽。其中,展示的美食也五花八門,包括酥油蜂蜜、樂山豆花、藍田褲帶面、香菇釀、山東煎餅、雷山魚醬、泉州蘿卜飯等。雖然《腳步》中,展現(xiàn)的各地美食不少,但大多給人匆匆一瞥之感:“對食物的描述太匆忙了,讓人來不及體會它們的美好就奔向下一站。”“感覺有點亂,有點雜,支線有點多,美食畫面匆匆而過,不過癮……”
對此,李勇說:“每一集的定位不同,美食的比例和構(gòu)成肯定也不同,后面幾集美食的量會呈現(xiàn)不同比重,不要因為我這一集就對《舌尖2》做出判斷。”
掉眼淚了嗎? 鏡頭蘊含人文關懷
除美食之外,《舌尖2》還多了故事,甚至觸及“留守兒童”、“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受現(xiàn)代化沖擊”等中國社會議題。有網(wǎng)友看完片子直言:“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觀眾在流口水的同時也熱淚盈眶。
正如《腳步》開宗明義:“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片子將鏡頭鎖定在奔波在路上的人們,讓觀眾一同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節(jié)目以食材的采集、制作和人物的遷徙為主線,把尋常百姓的故事融于美食中,又在食材的搜集烹調(diào)里折射出人的命運。
西藏青年白馬占堆為幫弟弟籌齊上大學的費用上山尋找天麻和靈芝,并爬上幾十米高的大樹采野蜂蜜;為了讓女兒吃到跳跳魚,浙江三門灣的一位父親花費數(shù)年時間,學會用5米長的釣竿、6米長的釣線來捕獲這種魚……這些故事讓不少觀眾看得眼淚漣漣,同時也有觀眾認為,“對于一部主打美食的紀錄片,人物太搶鏡。”
對于這場“味蕾與鄉(xiāng)愁之爭”,李勇表示,《舌尖2》還是會偏重美食,只是在人物故事、情感表達上更強一些,所以會讓觀眾覺得美食弱了些,“但美食是出發(fā)點,我們想透過美食看中國,看中國人的情感。”《腳步》這一集,表層的是“路菜”,深層的是鄉(xiāng)愁。
相比第一季的日播,《舌尖2》變成周播,這讓很多網(wǎng)友吐槽“摳門”。對此,陳曉卿稱此舉是電視臺的決定,不過,在6月6日首播結(jié)束后,立刻重播并恢復日播,并且按照拍攝的順序播出,《時節(jié)》在第一集,《腳步》是第二集。
□百味
摸魚兒:拍得很棒!不止有美味,還有人文關懷,留守兒童那段看得我嗓子眼都堵住了。
奔月奔月:《舌尖2》勾出的不僅是食欲,還有鄉(xiāng)愁!留守兒童一年中與父母共同勞作的半個月,卻是最幸福的半個月,辛酸。
神毛在線:《舌尖》是央視為數(shù)不多僅存的驕傲。食物為靈魂,文化為脊梁,感情為紐帶,技藝為傳承,不黑不吹。
廢墟:完全沒了第一季淡然鄉(xiāng)愁的感動滋味,刻意煽情糾結(jié)人情鄉(xiāng)味,素材太多展開太廣,有些凌亂。
釀青椒:人文情懷什么的雖然不可缺,但食物主料還是少了。
我愛媚頭:《舌尖》第一季是張藝謀的電影,華麗、堆砌,猶如2008奧運的開幕式,恨不能把所有中國人獨有的美味以最美妙的畫面呈現(xiàn)給大家,而第二季則是賈樟柯的電影,平實、記錄,將鏡頭對準普通人,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材告訴我們食物對于我們的真正意義。這一季,野心更大了。
相關新聞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