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紙墨飛花
散文有聚有散,舒卷自如,是很多文壇新秀青睞的文體,也是很多語言大家“返樸歸真”后的文體首選。
散文的魅力和價值,也許就在于自由與靈活,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只是一語一事,一草一石,卻能“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一個背影、幾株白楊,滿池清荷,便能成就一代名篇。
王國維先生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說:“能寫真景物,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詩歌寫作是這樣,散文寫作難道不更是如此?任何的文學,其實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到達人心、發(fā)現靈魂。散文的境界也和詩詞的境界一樣,情感不真不足以感動人,情感不強烈則不足以震撼人,情感沒有普遍性意義就不足以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正因如此,散文寫起來容易,要想達到一定的境界卻很困難,正所謂——易學難工。
散文的境界在于“真情”二字?!罢妗笔巧⑽牡暮诵暮挽`魂,也是人格的核心和靈魂?!扒椤奔仁巧畹姆e淀,又是散文的靈魂。散文創(chuàng)作是一種側重于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無論寫景敘事狀物說理,目的都在于寫情達意,以將深沉的思考交融與形象與情感,用從內心深處迸發(fā)出來的真情實感去打動讀者的心靈,給予讀者一種嶄新的認識和深入的啟迪,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為境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鄙⑽奈淖值拿?,不在于文字的浮華,而在于對生活的“感悟”。一個缺乏記憶的人,為賦新文生編亂造,他的文字勢必膚淺粗糙;一篇沒有真情的散文,寫的干癟枯燥,它的味道自然寡情少趣。一個散文作者,如果對人生沒有覺悟,對世界沒有觀察和思索,他的文字辭藻即使再華麗,而在人心的探索、靈魂的拷問、意義的追思上卻毫無進展的話,最終只會是沒有生命和心靈芳香的文字塑料花。梁實秋、周作人、沈從文、郁達夫、柯靈、秦牧、賈平凹、林清玄、劉墉、畢淑敏等人的散文,對靈魂的觸及對人生的體悟都蘊含在一字一句里。汪曾祺的散文也是這樣。高郵的咸鴨蛋、西南聯(lián)大的小水蘿卜,打藥、施肥這些看似很尋常的農活,事無論大小,情無論深淺,在他的散文里都慢慢道來,不動聲色,文辭樸白,卻韻味悠長。這樣的散文,就是有境界的。讀著讀著你就會在他輕筆淡色點染里,頓悟對人生濃墨重彩的涂抹。這樣富有生命力人生張力的文字之所以能令人折服,就是因為背后操縱文字的是一顆少有世俗氣的心。
有境界的散文是對人心最忠誠的守護,是人心和文心的合一。梁實秋在《論散文》里說:“散文是沒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處置,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現地表現出來?!倍喙庵性凇渡⑽牡闹耘c感性》一文中也說:“在一切文體之中,散文是最親切、最平實、最透明的言談,不像詩可以破空而來,絕塵而去,也不像小說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隱身衣。散文家理當維持與讀者對話的形態(tài),所以其人品盡在文中,偽裝不得?!鄙⑽氖且粋€人心跡的真實流露。比如,沈從文的文字是唯美、溫潤的,這說明在他的心里,相信人性里還有美,生命里還有純樸與莊嚴。周作人在五四時期名氣很大,他的散文注意底層,注意多樣,興趣伸向村野、民俗、兒童以及草木蟲魚等等?!薄霸捄芷匠?,好像既無聲(腔調),又無色(清詞麗句),可是意思卻既不一般,又不晦澀。話語中間,于堅持中有謙遜,于嚴肅中有幽默。處處顯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卻又像是出于無意,所以沒有費力?!?,在書話中寄托余情,寓思想于學問,鉆故紙堆但還是有熱切,最能體現他熱愛日常生活、溫厚而又富于諸多情趣的性格。所以,梁實秋又說,“有一個人便有一種散文”。
一個有境界的散文作者的文字會從俗世里來,到靈魂里去。好的散文作者有一顆世俗心,還兼具一種靈魂的高度和深度,他會如實記下自己在人生行程中的境遇和感觸,到達一種“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大境界。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不是淡而無味之淡,是一種不露斧斫之痕的藝術韻味,如季羨林在《賦得永久的悔》中,“父親居然尋上了媳婦”,這句話看著土的掉渣,讀著卻讓人掉淚,凸顯語言大家的樸實無華中感情真摯的魅力,是千錘百煉過的行文,才“來得輕松自然,發(fā)自天籟,宛如天地間本有此一句話”。梁衡的散文耐讀,厚重,蘊籍。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哲理散文、人物散文,都是大手筆,大境界,處處可見智慧的哲思與獨特的感悟,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深沉蘊藉的情感。且看他的《大無大有周恩來》,“周恩來為什么這樣地感人至深,感人至久呢?正是這“六無”,“六有”,在人們心中撞擊、翻攪和掀動著大起大落、大跌大蕩的波浪。他的博愛與大德拯救、溫暖和護佑了太多太多的人。他越是這樣地沒有沒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遺愛;那一個個沒有也就越像一條條鞭子抽在人們的心上。魯迅說,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是命運從總理身上一條條地撕去許多本該屬于他的東西,同時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腸。那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這遺憾又加倍轉化為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文字洗盡鉛華,別有一份厚重,顯示出大散文的氣韻。
散文的境界還與作者氣度和胸襟有關,與作者學養(yǎng)和視野有關。心的蒼白、無力,會導致散文日益變得貧血;心的歧途,會導致散文的意義形態(tài)變得謬誤、輕浮。人的胸襟窄小、旨趣庸俗,再加上虛假的偽裝,散文的精神命脈就會斷。謝有順認為:“今天的散文,境界一直上不去,問題就出在人身上。筆墨是從一個人的胸襟里來的。胸襟小,筆墨里的氣象就?。恢既に?,文字里的味道也俗”。
散文是否有豐厚的審美意蘊,是否有精彩的立意,決定散文境界的高低。林非對最為理想的散文的看法是:(一)最能夠觸發(fā)讀者久久地感動的(二)最能夠喚醒讀者回憶起或向往著種種人生境遇和自然風光的(三)最能夠引起讀者深深地思索的(四)最能夠在語言的文采和藝術技巧方而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的。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情感有真假濃淡深淺。真正的散文必須是讓讀者欣賞擊節(jié)贊嘆的美文,要善于運用風格多樣和搖曳多姿的語言,書寫的或大氣或細膩,或空靈或雄渾,或含蓄或旖旎,或嚴肅或詼諧,做到開闔有度,將真正打動和震撼過自己心靈的人、事、景、物,淋漓盡致的抒寫出來,讓許多讀者也被這樣的真情實感所觸動,人心的呢喃,智慧的警覺,語言的美感盡在其中,讓大家的精神境界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從而完成散文寫作的使命。
散文作者只有稟有了境界,以沉潛之心,找到真正的自己,建立精神和心靈的緯度,才能超越于文字,從而進入自然之境,藝術之境和人生之境的溫馨的精神家園。
散文的文字有了境界,就會有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就會得到讀者情懷和心境的回應。這樣的散文,自成高格。
散文有聚有散,舒卷自如,是很多文壇新秀青睞的文體,也是很多語言大家“返樸歸真”后的文體首選。
散文的魅力和價值,也許就在于自由與靈活,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只是一語一事,一草一石,卻能“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一個背影、幾株白楊,滿池清荷,便能成就一代名篇。
王國維先生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說:“能寫真景物,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詩歌寫作是這樣,散文寫作難道不更是如此?任何的文學,其實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到達人心、發(fā)現靈魂。散文的境界也和詩詞的境界一樣,情感不真不足以感動人,情感不強烈則不足以震撼人,情感沒有普遍性意義就不足以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正因如此,散文寫起來容易,要想達到一定的境界卻很困難,正所謂——易學難工。
散文的境界在于“真情”二字?!罢妗笔巧⑽牡暮诵暮挽`魂,也是人格的核心和靈魂?!扒椤奔仁巧畹姆e淀,又是散文的靈魂。散文創(chuàng)作是一種側重于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無論寫景敘事狀物說理,目的都在于寫情達意,以將深沉的思考交融與形象與情感,用從內心深處迸發(fā)出來的真情實感去打動讀者的心靈,給予讀者一種嶄新的認識和深入的啟迪,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為境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鄙⑽奈淖值拿?,不在于文字的浮華,而在于對生活的“感悟”。一個缺乏記憶的人,為賦新文生編亂造,他的文字勢必膚淺粗糙;一篇沒有真情的散文,寫的干癟枯燥,它的味道自然寡情少趣。一個散文作者,如果對人生沒有覺悟,對世界沒有觀察和思索,他的文字辭藻即使再華麗,而在人心的探索、靈魂的拷問、意義的追思上卻毫無進展的話,最終只會是沒有生命和心靈芳香的文字塑料花。梁實秋、周作人、沈從文、郁達夫、柯靈、秦牧、賈平凹、林清玄、劉墉、畢淑敏等人的散文,對靈魂的觸及對人生的體悟都蘊含在一字一句里。汪曾祺的散文也是這樣。高郵的咸鴨蛋、西南聯(lián)大的小水蘿卜,打藥、施肥這些看似很尋常的農活,事無論大小,情無論深淺,在他的散文里都慢慢道來,不動聲色,文辭樸白,卻韻味悠長。這樣的散文,就是有境界的。讀著讀著你就會在他輕筆淡色點染里,頓悟對人生濃墨重彩的涂抹。這樣富有生命力人生張力的文字之所以能令人折服,就是因為背后操縱文字的是一顆少有世俗氣的心。
有境界的散文是對人心最忠誠的守護,是人心和文心的合一。梁實秋在《論散文》里說:“散文是沒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處置,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現地表現出來?!倍喙庵性凇渡⑽牡闹耘c感性》一文中也說:“在一切文體之中,散文是最親切、最平實、最透明的言談,不像詩可以破空而來,絕塵而去,也不像小說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隱身衣。散文家理當維持與讀者對話的形態(tài),所以其人品盡在文中,偽裝不得?!鄙⑽氖且粋€人心跡的真實流露。比如,沈從文的文字是唯美、溫潤的,這說明在他的心里,相信人性里還有美,生命里還有純樸與莊嚴。周作人在五四時期名氣很大,他的散文注意底層,注意多樣,興趣伸向村野、民俗、兒童以及草木蟲魚等等?!薄霸捄芷匠?,好像既無聲(腔調),又無色(清詞麗句),可是意思卻既不一般,又不晦澀。話語中間,于堅持中有謙遜,于嚴肅中有幽默。處處顯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卻又像是出于無意,所以沒有費力?!?,在書話中寄托余情,寓思想于學問,鉆故紙堆但還是有熱切,最能體現他熱愛日常生活、溫厚而又富于諸多情趣的性格。所以,梁實秋又說,“有一個人便有一種散文”。
一個有境界的散文作者的文字會從俗世里來,到靈魂里去。好的散文作者有一顆世俗心,還兼具一種靈魂的高度和深度,他會如實記下自己在人生行程中的境遇和感觸,到達一種“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大境界。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不是淡而無味之淡,是一種不露斧斫之痕的藝術韻味,如季羨林在《賦得永久的悔》中,“父親居然尋上了媳婦”,這句話看著土的掉渣,讀著卻讓人掉淚,凸顯語言大家的樸實無華中感情真摯的魅力,是千錘百煉過的行文,才“來得輕松自然,發(fā)自天籟,宛如天地間本有此一句話”。梁衡的散文耐讀,厚重,蘊籍。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哲理散文、人物散文,都是大手筆,大境界,處處可見智慧的哲思與獨特的感悟,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深沉蘊藉的情感。且看他的《大無大有周恩來》,“周恩來為什么這樣地感人至深,感人至久呢?正是這“六無”,“六有”,在人們心中撞擊、翻攪和掀動著大起大落、大跌大蕩的波浪。他的博愛與大德拯救、溫暖和護佑了太多太多的人。他越是這樣地沒有沒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遺愛;那一個個沒有也就越像一條條鞭子抽在人們的心上。魯迅說,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是命運從總理身上一條條地撕去許多本該屬于他的東西,同時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腸。那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這遺憾又加倍轉化為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文字洗盡鉛華,別有一份厚重,顯示出大散文的氣韻。
散文的境界還與作者氣度和胸襟有關,與作者學養(yǎng)和視野有關。心的蒼白、無力,會導致散文日益變得貧血;心的歧途,會導致散文的意義形態(tài)變得謬誤、輕浮。人的胸襟窄小、旨趣庸俗,再加上虛假的偽裝,散文的精神命脈就會斷。謝有順認為:“今天的散文,境界一直上不去,問題就出在人身上。筆墨是從一個人的胸襟里來的。胸襟小,筆墨里的氣象就?。恢既に?,文字里的味道也俗”。
散文是否有豐厚的審美意蘊,是否有精彩的立意,決定散文境界的高低。林非對最為理想的散文的看法是:(一)最能夠觸發(fā)讀者久久地感動的(二)最能夠喚醒讀者回憶起或向往著種種人生境遇和自然風光的(三)最能夠引起讀者深深地思索的(四)最能夠在語言的文采和藝術技巧方而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的。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情感有真假濃淡深淺。真正的散文必須是讓讀者欣賞擊節(jié)贊嘆的美文,要善于運用風格多樣和搖曳多姿的語言,書寫的或大氣或細膩,或空靈或雄渾,或含蓄或旖旎,或嚴肅或詼諧,做到開闔有度,將真正打動和震撼過自己心靈的人、事、景、物,淋漓盡致的抒寫出來,讓許多讀者也被這樣的真情實感所觸動,人心的呢喃,智慧的警覺,語言的美感盡在其中,讓大家的精神境界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從而完成散文寫作的使命。
散文作者只有稟有了境界,以沉潛之心,找到真正的自己,建立精神和心靈的緯度,才能超越于文字,從而進入自然之境,藝術之境和人生之境的溫馨的精神家園。
散文的文字有了境界,就會有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就會得到讀者情懷和心境的回應。這樣的散文,自成高格。
![相關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