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冬天
一塊拇指大小的硬木頭,上面歪歪扭扭刻著鄭益陽三個字,便成了鄭益陽一家五口人的救人“寶貝”。這枚小小的印章跟了他26年,那上面已被磨得黝黑發(fā)亮,目睹了他家的貧困與富裕。
鄭益陽是個瘸子,走山路上坡時,腳底一滑,走一步要退三步。下坡時,腳底一滑,一只腿支著身體的重心,蹦、蹦、蹦,連蹦幾十米遠,不管扛著什么東西,撒得一地。他經(jīng)常傷心這條腿不聽話,也怪這條路真不是人走的。
鄭益陽家世代住在竹山縣最貧困最邊遠的樓臺鄉(xiāng)高山村。這里是黃龍電站庫區(qū),農(nóng)民都住在高山、石山上,路不通,什么困難都跟著來了,吃水也要到10多里的山下挑。土地特別薄,老人們常說:“三個大月亮,曬掉半年糧?!彼沂侨遄罡F的戶,全年一大半時間憑著父親一枚木頭章子領取政府救濟度日。每到臘月或春荒,干部給他們叮囑最多的話就是“到鄉(xiāng)政府別忘帶印章。”土地到戶那年,22歲的他結(jié)婚生子,從本來不多的房屋和土地中,剁了半間房和兩畝薄殼地,算是分得的一份家當。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到1985年,鄭益陽已經(jīng)有3個小孩,于是政府干部干脆叫他也雕一枚印章,每年可領到一份救濟。
1988年遭受特大旱災,糧食顆粒無收。臘月二十,他到鄉(xiāng)政府領取20斤大米,因忘帶印章,往返多跑20多公里山里。他這種殘廢人,20多公里要走一天多,還不知道體力消耗了多少。自此,隨身帶印章成了他的習慣。
不通路不通班車的日子真苦。雀雀兒望著亮處飛。1991年10月,他再也耐不住折磨,經(jīng)人介紹,全家搬到京山縣錢場鎮(zhèn)白馬村3組,購買當?shù)匦旒覂砷g土坯房,承包4畝水田。在合同書上,他蓋上印章,記載了流離失所、顛沛流離的遭遇。
在京山他學會了種西瓜、種水稻,可住了兩年,因稅費過重再也住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貧窮的高山村,在原屋場旁邊搭起兩間窩棚居住,把荒蕪幾年的兩畝薄地里種上西瓜??上奶煳鞴铣鰜?,西瓜背到最近的公路也有40多里,種西瓜賣的錢還不如花的力錢多,一萬多斤西瓜爛在地里懶得收。臉朝黃土背朝天,貧困的日子沒有邊,為支撐3個小孩讀書,他遠走山西煤礦打工。這期間,唯一怕丟失的就是自己的印章,害怕天南海北的人撿走他的印章冒領他的血汗錢,就是下礦也隨身帶著。
在山西打工4年,他只回過一次家,好把可憐的錢省著貼家用。1994年,公路修到了家門口,中巴車開進了村,農(nóng)作物賣起來方便。家鄉(xiāng)高山村開始種黃姜,“家有一畝姜,兩年奔小康”,沒兩年,一批種姜戶都擺脫了貧困。在妻子的催促下,1996年冬,他背著被窩卷回到家。當年冬,他用他飽經(jīng)風霜的印章在種姜扶持貸款借據(jù)上蓋了一道紅印,在村里的種植合同書上蓋了印。1998年冬,他挖起兩畝黃姜,賣了8240元,除掉成本,凈賺6100元。嘗到種黃姜賺錢的滋味后,他開始租種別人的地種黃姜,到2000年,面積達到12畝,每年開挖的有6畝,沒幾年,他拆掉窩棚,蓋起了三層小洋樓。黃姜疲了,他又新發(fā)展中藥材。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由沙石路變成了柏油路,通村到戶的客車也由中巴變成了亨運公司的公交車,山里人穿得體面了,身上一點灰都不沾,進城出縣體體面面的,誰也分不清是城里人鄉(xiāng)下人。他家的土特產(chǎn)身價高了,財源滾滾,印章也成為取款、簽合同的工具了。 (作者單位:縣委宣傳部)
一塊拇指大小的硬木頭,上面歪歪扭扭刻著鄭益陽三個字,便成了鄭益陽一家五口人的救人“寶貝”。這枚小小的印章跟了他26年,那上面已被磨得黝黑發(fā)亮,目睹了他家的貧困與富裕。
鄭益陽是個瘸子,走山路上坡時,腳底一滑,走一步要退三步。下坡時,腳底一滑,一只腿支著身體的重心,蹦、蹦、蹦,連蹦幾十米遠,不管扛著什么東西,撒得一地。他經(jīng)常傷心這條腿不聽話,也怪這條路真不是人走的。
鄭益陽家世代住在竹山縣最貧困最邊遠的樓臺鄉(xiāng)高山村。這里是黃龍電站庫區(qū),農(nóng)民都住在高山、石山上,路不通,什么困難都跟著來了,吃水也要到10多里的山下挑。土地特別薄,老人們常說:“三個大月亮,曬掉半年糧?!彼沂侨遄罡F的戶,全年一大半時間憑著父親一枚木頭章子領取政府救濟度日。每到臘月或春荒,干部給他們叮囑最多的話就是“到鄉(xiāng)政府別忘帶印章。”土地到戶那年,22歲的他結(jié)婚生子,從本來不多的房屋和土地中,剁了半間房和兩畝薄殼地,算是分得的一份家當。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到1985年,鄭益陽已經(jīng)有3個小孩,于是政府干部干脆叫他也雕一枚印章,每年可領到一份救濟。
1988年遭受特大旱災,糧食顆粒無收。臘月二十,他到鄉(xiāng)政府領取20斤大米,因忘帶印章,往返多跑20多公里山里。他這種殘廢人,20多公里要走一天多,還不知道體力消耗了多少。自此,隨身帶印章成了他的習慣。
不通路不通班車的日子真苦。雀雀兒望著亮處飛。1991年10月,他再也耐不住折磨,經(jīng)人介紹,全家搬到京山縣錢場鎮(zhèn)白馬村3組,購買當?shù)匦旒覂砷g土坯房,承包4畝水田。在合同書上,他蓋上印章,記載了流離失所、顛沛流離的遭遇。
在京山他學會了種西瓜、種水稻,可住了兩年,因稅費過重再也住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貧窮的高山村,在原屋場旁邊搭起兩間窩棚居住,把荒蕪幾年的兩畝薄地里種上西瓜??上奶煳鞴铣鰜?,西瓜背到最近的公路也有40多里,種西瓜賣的錢還不如花的力錢多,一萬多斤西瓜爛在地里懶得收。臉朝黃土背朝天,貧困的日子沒有邊,為支撐3個小孩讀書,他遠走山西煤礦打工。這期間,唯一怕丟失的就是自己的印章,害怕天南海北的人撿走他的印章冒領他的血汗錢,就是下礦也隨身帶著。
在山西打工4年,他只回過一次家,好把可憐的錢省著貼家用。1994年,公路修到了家門口,中巴車開進了村,農(nóng)作物賣起來方便。家鄉(xiāng)高山村開始種黃姜,“家有一畝姜,兩年奔小康”,沒兩年,一批種姜戶都擺脫了貧困。在妻子的催促下,1996年冬,他背著被窩卷回到家。當年冬,他用他飽經(jīng)風霜的印章在種姜扶持貸款借據(jù)上蓋了一道紅印,在村里的種植合同書上蓋了印。1998年冬,他挖起兩畝黃姜,賣了8240元,除掉成本,凈賺6100元。嘗到種黃姜賺錢的滋味后,他開始租種別人的地種黃姜,到2000年,面積達到12畝,每年開挖的有6畝,沒幾年,他拆掉窩棚,蓋起了三層小洋樓。黃姜疲了,他又新發(fā)展中藥材。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由沙石路變成了柏油路,通村到戶的客車也由中巴變成了亨運公司的公交車,山里人穿得體面了,身上一點灰都不沾,進城出縣體體面面的,誰也分不清是城里人鄉(xiāng)下人。他家的土特產(chǎn)身價高了,財源滾滾,印章也成為取款、簽合同的工具了。 (作者單位:縣委宣傳部)
![相關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