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發(fā)牢騷:“這輩子快四十了沒混個一官半職,平頭百姓一個活的真累……”
朋友發(fā)牢騷:“當了半輩子教書匠,一無權二無錢,做個男人真沒面子……”
每當聽到他們發(fā)牢騷我總是好言相勸:這樣不是挺好的嗎,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和睦、充實過著每一天哪一點不好呢?再說權大錢多未必都是好事。
我朋友笑話我說我是猴子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說真的,我原來也經常發(fā)牢騷,我經歷過就業(yè)—下崗—再就業(yè)。經歷多了、看多了、聽多了、我才發(fā)覺我原來發(fā)的牢騷是多余的,其實自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有一個親戚,孩子都八歲了還不會說話。孩子的父母說如果孩子那天能叫“爸”“媽”,他們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兒子都四歲了還站不起來,目光呆滯,直流口水,我朋友說如果哪天兒子能站起來他死無怨言。
我的一個同學丈夫患尿毒癥,來自社會的關愛以及自己傾家蕩產給丈夫換腎,治好后添了一個兒子。一家三口一直租房住,盡管丈夫每月上千元的醫(yī)藥費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我同學見人還是說她已知足了:畢竟丈夫是依靠,兒子是精神支柱,家庭溫暖比什么都重要,欠下的債再慢慢還,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同學每次說這話時眼里總是噙著眼淚。
再走進特殊學校,你看看那里的孩子們:他們有聾的、啞的、四肢不全的、弱智的、讓人看了心里都是酸酸的,但他們卻依然快樂、幸福的過著每一天。而我們恰恰是他們所羨慕的那種耳聰目明四肢健全的人,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為自己的命運發(fā)牢騷呢?看看他們,想想他們其實我們是最幸福的。
有一則小品說的好:“世界如此美妙我卻總發(fā)牢騷,這樣不好、不好……” (邵傳晶)
相關新聞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