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給學生的答卷
王雅妃
2016秋,通過招考,我成為本縣農(nóng)村義務教育階段新教師。9月1日,我接手了擂鼓鎮(zhèn)護駕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工作。
第一單元《時分秒》的知識容量不大,開學不幾天就完成教學任務。當我拿著單元測試成績走進教室的時候,學生情緒高漲。試卷講解很是順暢,一節(jié)課時間轉(zhuǎn)眼結(jié)束。
漣漪在我的教學任務行將完成的時候激起:一只小手遲疑地從一群小腦瓜中冒了出來。我激靈了一下——一節(jié)完滿的課堂該不會爛尾吧?雖然有些忐忑,但學生有問我終歸作答。于是,我就讓那舉手的小孩站起發(fā)言。
“老師,我們知道,在鐘表上,秒針是最醒目、最勤勞的,可是在我們詢問別人時間的時候,為什么都是問幾點而不是幾秒?還有,進入校園以來,老師就告訴我們勤勞的孩子最受歡迎,為什么在這里勤勞的秒針反而被遺忘了呢?”見他一邊發(fā)言一邊偷窺放在桌角上的小紙條,我心里頓時緊張起來:看來這里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了……
我是那年全縣招考的年齡最小的教師,當我走進校園的時候,好些人還把我當作插班的學生來看待呢,家長有所懷疑完全可以理解。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若回答不好,今后不僅家長甚至連學生也有可能會小覷于我。
其實,于我而言,這問題并不難:可以說作為時間單位的“秒”太過短暫,當我們回答結(jié)束,這個時間也已過去,如若那樣,我們的回答就失去了意義;也可以說對于詢問我們時間的人來說,他所要的往往并不是精準的時間,而是一個概數(shù),一般我們只要答到“時”就可以了;還可以說,正因為秒針太過勤勞,我們抓不住它的尾巴,所以只能以能夠把握的時針來說事兒……不過,反復思量后,我覺得如果這樣直白的回答學生,作為老師的我雖然也能勉強過關,但是學生絕不會由此而信服于我。怎么辦?我的腦海急速翻騰。突然,我想到了“雪化以后是春天”的故事——既然學生能給那位老師一個詩意的答案,難道我的學生就不能給我一個美滿的答卷?我決定做一次大膽的嘗試:放開手腳,借孩子的智慧一用。
于是,我指著提問的學生說:“這個問題提的太精彩了,你平時一定是個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好孩子?!苯淌依锏母`竊私語立馬安靜下來,“大家想不想搞明白這個問題?”
“想?!?/p>
“很好,在這之前我就聽說你們班的學生特愛動腦筋,聽后我還有過懷疑,現(xiàn)在證實了,別提老師多高興。可如今,老師也為難吶:雖然這個問題我這兒有答案,可我拿不定主意——對于這么愛動腦筋的你們,老師是直接把答案告訴你們,還是大家自己討論?”
“討論!”
幾分鐘后,一只小手舉了起來:“因為時針代表的時間單位大,我們做事總是按從主到次的按順序進行的。”
另一只小手又冒出來:“因為問話的人要求的時間并不是很準確。”
“人的習慣?!?/p>
“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而一小時就有三千六百秒,我們只有用時計時才方便,用秒實在太
麻煩?!?/p>
“時針愛動腦筋,邊想邊走,其實它并不懶,是成熟;秒針只顧跑路,做事不過腦子,是莽撞。”
……
我翹起雙手的大拇指做了一個出彩中國人的標志:“同學們,你們真是太有才了!是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就是要像時針一樣,既認真動腦,又勤于動手,這樣才能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兒,成熟穩(wěn)重、不疾不徐才可被人尊重;而只知忙忙碌碌,做事不動腦子是不會被重視的!所以,今后的我們該做一個什么樣的學生大家明白了嗎?”
“明—白—了—”教室里歡聲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