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麻豆国产对白在线精品|97久草视频在线|99国产在线宅男|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首頁 > 地域文史
    你不知道的竹山抗日往事
    發(fā)布時間: 2015-08-17 15:34 來源: 編輯:李永芳
    字體大?。?
    打印
    返回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妄圖吞并中國、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侵略戰(zhàn)爭,使災難深重的中國遭受了人類文明史上最為慘重的浩劫。
      在這場長達八年的戰(zhàn)爭中,竹山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付出了巨大了犧牲,為中華民族的抗戰(zhàn)勝利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值此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之際,讓我們穿越歷史的煙云,走近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感受竹山兒女在重大歷史關口展現出的鏗鏘大義!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fā)生,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zhàn)爭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zhàn)由此揭開戰(zhàn)幕。
      此時的竹山,屬國民黨第五戰(zhàn)區(qū)的后方,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派劉翔出任第八專員公署(專員),以鞏固國民黨政權。竹山在除掉大惡霸杜子翼之后,仍處于四鄉(xiāng)惡霸占山為王的封建割據局面。為加強統(tǒng)治,1938年,劉讓竹山籍黃埔四期的學生賀理華出任竹山縣長。賀理華鐵腕治縣,在平定四方惡霸之后,個人野心膨脹,劉翔遂迅速將其調離。
      此時,中共黨組織在竹山剛剛經歷了土地革命的興起和失敗。竹山蘇維埃干部、赤衛(wèi)隊員和革命群眾,在紅三軍主力和紅二十五師先后回師洪湖后,面臨極其不利的局面,面對根據地的淪陷和敵人的血腥屠殺,他們不屈不撓,英勇斗爭,雖然黨組織遭到了極大破壞,但在人民群眾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在這樣復雜的局面中,竹山人民的抗日救國活動開始了……
      大敵當前,統(tǒng)一戰(zhàn)線
      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為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國民黨面對中共中央提出的發(fā)動全民抗戰(zhàn)的政治主張和業(yè)已出現的全國抗戰(zhàn)局面,以及日軍進攻上海對國民黨統(tǒng)治中心的威脅形勢,開始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愿意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由此形成了全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
      1937年底,中共中央長江局在武漢成立后,一批中共黨員先后被派遣到鄂西北地區(qū)恢復黨的組織。派往竹山的第29宣傳隊,核心為1935年入黨的“一二九”學生運動骨干、中共湖北省委視導員安天縱。安天縱來到竹山后,通過上級介紹,與駐扎在竹山縣城內的國民黨政府軍第35旅地下黨員譚天取得了聯系,當年冬天在城關北門坡秘密成立了黨小組,發(fā)展黨員4名,譚天任組長。黨小組積極尋找大革命失敗后轉入地下活動的共產黨員,同時大力培養(yǎng)抗日救亡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入黨,以盡快恢復竹山黨組織機構,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安天縱來到竹山后,又與茅塔寺地下黨員傅淑華、中共黨員丁宇寰接上了聯系。傅與丁在茅塔秘密籌建抗日武裝,并以茅塔小學為基礎成立“青年讀書會”,組織當地青年參加讀書會,宣傳全民抗日主張。
      抗日宣傳風起云涌
      大敵當前,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竹山縣各個階級、階層和群眾團體,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迅速掀起了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的高潮。
      中共抗日巡回宣傳隊以歌曲、街頭劇、詩朗誦等形式,在城關地區(qū)進行有聲有色的抗日宣傳,宣傳隊員向廣大群眾發(fā)表演說,控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殘暴罪行,令城鄉(xiāng)群眾熱血沸騰。人民群眾的抗日救國熱情空前高漲,紛紛加入抗日救國活動。
      竹山各階層人士采取不同的方式,為抗日救國貢獻力量。縣中教師王民先,抓住外地大批難民涌入竹山和駐軍頻繁調動的實際,發(fā)動城關地區(qū)家庭婦女集資合股創(chuàng)辦竹山婦女手工生產合作社,從老河口購回兩臺縫紉機,為駐軍、學生和市民加工服裝。1943年春,竹山鄉(xiāng)村工作促進會在城關地區(qū)組織婦女舉行“三八”紀念大會,在北門坡廣場戲臺四周張貼顯眼的壁報。婦女代表聲淚俱下控訴日軍奸淫中國婦女的暴行,激起了與會婦女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積極性。
      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竹山縣的抗日救亡活動凝聚和發(fā)展了進步力量,孤立了頑固勢力,形成了全面抗戰(zhàn)的局面。

      踴躍參軍殺敵寇
      隨著抗日救亡活動的不斷深入,許多熱血青年受到鼓舞,自愿應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線,這期間,涌現出了許多父送子、妻送夫參軍抗戰(zhàn)的動人事跡。
      年僅十八歲、世代單傳的麻家渡鎮(zhèn)總兵安村知識青年王崇文,毅然投筆從戎,奔赴西安參軍,在前線英勇作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1940年5月,抗日名將張自忠在棗宜會戰(zhàn)中殉國,時隸屬張自忠部的王崇文在戰(zhàn)斗中不幸被俘,寧死不屈,絕食身亡。生前,王崇文給妻子賀氏留下遺詩:“戰(zhàn)云莽莽霧昏昏,身在沙場心在門。大事一肩今付汝,長留正氣滿乾坤。”其妻得知丈夫光榮犧牲的消息后,化悲痛為力量,更加勤奮生產,細心照顧公婆,以寬慰丈夫在天之靈。
      寶豐鎮(zhèn)蔡家坡佃農蔡守本,1942年自愿參軍抗戰(zhàn)。臨行前,妻子鄔阿云給他整理行裝,送他出門,兩人面對蒼天盟誓而別。蔡守本出征不久,鄔阿云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征生。鄔阿云細心照顧著家小,夜晚幼兒安睡后,她挑燈紡織,為丈夫趕制鞋衣??箲?zhàn)勝利前夕,她與丈夫失去聯系,日夜思盼,終無音訊。她發(fā)誓,如若丈夫為國盡忠,她要為夫殉節(jié)。1944年年底,與蔡守本一起參軍的同鄉(xiāng)青年張步友負傷還鄉(xiāng),鄔阿云得知丈夫已于上年12月在鄭州戰(zhàn)死,痛哭昏絕。不久,鄔阿云安頓好家事,在門前觸石而死。
      1937年8月3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頒布《征兵法令》規(guī)定:凡年滿18歲至25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年滿18歲至45歲的公民,均有輪流參加訓練的義務。并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則抽征兵力。后來,隨著日軍對中國國土的蠶食加劇,為擴大兵源,改為“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據史料記載,1937年至1945年,全縣適齡壯年踴躍參軍參戰(zhàn)的人數達13622名,大大超過了年度應征數額??箲?zhàn)勝利以后,竹山出征返鄉(xiāng)的不足10%,尚有萬余人下落不明,實則多已戰(zhàn)死沙場,只是至今不知尸骨長眠何方。國民黨中央政府為紀念為國捐軀的陣亡軍人,編篡的《中華民國忠烈將士姓名錄》(湖北卷)僅收錄了竹山抗戰(zhàn)陣亡將士172人。眾多英烈雖無記載,但他們保家衛(wèi)國、勇赴前線的事跡,永遠銘刻在家鄉(xiāng)人民的心中。

      八位青年上抗日前線.jpg
      竹山城關、擂鼓八位青年上抗日前線前留影。

      重大貢獻彪炳史冊
      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處于抗戰(zhàn)后方的竹山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動中,為支援前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重大的貢獻。除去直接參軍抗戰(zhàn)的萬余名英烈們外,竹山其他方面的貢獻也很突出。
      修路護航,保線暢通。日軍占領武漢、宜昌后,竹山境內的三條運輸線顯得尤為重要,陸路有漢白公路、保平大道,水路有鄖巫段。這二陸一水的運輸線都由竹山人民自帶糧食、自備工具義務修建與維護,保障了抗戰(zhàn)軍需物資運輸的暢通。
      轉運軍需,支援抗戰(zhàn)??箲?zhàn)期間竹山境內駐扎、過境部隊繁多,軍需物資供應量較大,支援抗戰(zhàn)的工役十分繁重。8年中,凡18歲至50歲的男性公民,基本都輪流參與了支前勞務。除修建公路和疏浚航道投入大量民工外,還有300多人的運輸大隊常年駐扎在鄖寧段承擔物資轉運任務,該段長達500多里,漫長的運輸線和反復的裝卸,使民夫付出了辛勞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1942至1945年間,竹山不間斷地由鄉(xiāng)村向縣城運集軍糧,投入勞力16630人,投工71萬個。
      繳納賦稅,奉獻軍糧。抗戰(zhàn)期間,竹山人民承擔了極為嚴重的稅賦。自1942年起,國民黨湖北省政府規(guī)定國統(tǒng)區(qū)26縣田賦由征稅改為征實物;改征實物仍不能滿足戰(zhàn)爭需要時,則另加標準征購糧食,僅按三成支付貨幣,七成發(fā)給征購券。后來,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又將征購改成征借,征借標準又提高了一倍。同時,在征借基礎上又加征30%的縣級公糧,以保障戰(zhàn)時的需要。據記載,1942至1945年間,全縣共交軍糧72417石。在抗日救亡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下,全縣人民自愿捐贈軍糧者不斷涌現??h西鼓鑼鄉(xiāng)富戶朱東梧,將祖祭田租140石連續(xù)捐獻3年,支援前線抗戰(zhàn)。
      克服困難,安置難民。1938年12月,由于日軍大舉進攻,華北、華中、華東地區(qū)不少百姓背井離鄉(xiāng),逃難到鄂西北地區(qū)。1945年春,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部駐防地——老河口被日軍占領后,河南難民涌向竹山。國民黨竹山縣政府一方面申請省政府撥專款賑災,一方面向全縣人民募捐,維修廟宇,騰空教室,收容難民。3月,日軍進犯河南西部,第五戰(zhàn)區(qū)第三十三集團軍隨軍子弟中學師生170多人和軍官訓練班的三個大隊,由河南李官橋遷至上庸鎮(zhèn)兩河口,縣府將王三盛大院辟為子弟學校校舍,軍官訓練班也駐扎在竹山,平日所有花費均由竹山提供。
      
      慘重損失折現民族大義
      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竹山人民帶來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整個地區(qū)經歷了一場歷史罕見的大災難。
      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因戰(zhàn)爭所需,抗戰(zhàn)期間我縣砍伐樹木近40萬立方米,大片森林被砍伐一空,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加劇。據史料記載,1938年至1945年,竹山遭受多次旱災、水災,僅1943年8月26日的洪災,柳林鄉(xiāng)就有40多人被洪水沖走。因旱災、水災造成農業(yè)減產,民眾餓死者隨處可見,慘不忍睹。
      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由于日軍入侵中國,竹山參加抗戰(zhàn)的青年,有12000多人戰(zhàn)死沙場與失蹤,導致全縣男性青壯年嚴重減少,性別比例失調,寡婦急劇增多。加之戰(zhàn)爭期間各種自然災害和瘟疫的流行,民眾忙于戰(zhàn)爭而無力抗災、防疫,使全縣非正常死亡人數逐年上升,人口出現負增長。有的家庭因受戰(zhàn)爭之害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甚至絕戶。
      社會和居民財產遭受巨大損失。侵略者的瘋狂掠奪和經濟封鎖,使竹山社會和居民財產損失總計達到3494萬元(按1937年7月的物價系數折算)。遭受破壞的自然資源,在較長時期內無法形成社會財富,農、工、商各業(yè)備受摧殘,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銷售工業(yè)品無法流通,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遭受了滅頂之災。
      在漫長的8年抗日戰(zhàn)爭中,作為抗戰(zhàn)后方的竹山,竹山人民仍然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以不同形式,不間斷地從事反侵略、反壓迫的愛國革命斗爭,為奪取抗戰(zhàn)勝利,實現民族解放大業(yè)付出了巨大犧牲,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資料:《竹山縣志》、《中共竹山歷史紀事》、《竹山縣軍事志》、《中國共產黨竹山歷史》、《竹山八年抗戰(zhàn)資料》等。
      張 成 / 整理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熱門
    媒體矩陣
    • 竹山人大網手機版
      竹山人大網手機版
    • 竹山便民服務
      竹山便民服務
    • 竹山特產云超市
      竹山特產云超市
    • 今日竹山報
      今日竹山報
    • 今日竹山網站手機版
      今日竹山網站手機版
    • 云上竹山客戶端
      云上竹山客戶端
    • 竹山新聞微信公眾號
      竹山新聞微信公眾號
    • 竹山融媒+微信公眾號
      竹山融媒+微信公眾號
    • 今日竹山微信公眾號
      今日竹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