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3月3日電(上官云)?張藝謀與張偉平,曾在中國電影圈有“黃金搭檔”之稱,卻于2012年分道揚鑣,當時曾引得各界議論不斷。2015年2月26日,張藝謀文學(xué)策劃師周曉楓新書《宿命:孤獨張藝謀》(以下簡稱《宿命》)部分內(nèi)容曝光,涉及“二張”翻臉內(nèi)情,被媒體稱為“斥張偉平‘十宗罪’”,迅速成為娛樂圈關(guān)注焦點。為此,記者多方聯(lián)系進行采訪。3月2日,周曉楓通過新書出版方發(fā)來答記者問,對相關(guān)問題作出回應(yīng)。
解密《宿命》:張藝謀尊重我的創(chuàng)作自由?寫書曾有猶豫
約三年前,“二張”分手的新聞曾引起軒然大波,而本次新書爆料,張藝謀作為當事人,被很多人猜測授意、授權(quán)周曉楓撰寫該書,為其“洗白”。周曉楓說,涉及隱私的部分需要讓當事人知情,其他作為旁觀者的評論則無須張藝謀授權(quán),“我從陳婷那里拷貝了他們家的影集交給出版社挑選,使用這些圖像資料,出版社需要授權(quán)。”
動筆的時候,周曉楓沒有透露任何消息,直到樣稿完成,她將之交付張藝謀與龐麗薇以便核實時間、地點與人物等是否無誤,那也是為了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張藝謀見到打出來的十幾萬字很驚訝,沒想到我事先沒有節(jié)目預(yù)報。”
同樣,針對書中對自身的評價,乃至諷刺和批評,張藝謀也沒有做出任何調(diào)整與修改,“那是屬于我的看法和觀點,他無權(quán)干涉。張藝謀渴望創(chuàng)作自由,也會尊重我的創(chuàng)作自由。”
不過,周曉楓透露,自己本性善良懦弱,懼怕沖突,寫書的時候也一直在猶豫是否要避實擊虛,但最終還是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夠“修辭立其誠”,“結(jié)果寫成這樣,像個生性魯莽的人不會說客氣話。”
至于創(chuàng)作初衷,周曉楓則一語帶過,“在前言《有所知》里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書。”
回應(yīng)爭議:《宿命》非復(fù)仇之書?內(nèi)容可查真?zhèn)危?/p>
《宿命》一書之所以還未上市便引發(fā)巨大關(guān)注,很大的一個原因便是涉及當年沸沸揚揚的“二張分手風(fēng)波”,更有媒體直接以“斥張偉平‘十宗罪’”來概括這本書的內(nèi)容。但周曉楓強調(diào),如果《宿命》是挑釁之書那沒什么價值,“請注意,書名是《宿命》,不是《宿敵》。”
“我寫的是張藝謀的性格和命運,張偉平和其他人物一樣,只是刻畫張藝謀所需要的素材。娛樂新聞熱炒的‘十宗罪’,把我的形象搞成替主子叫陣的狗腿子,非我初衷。”周曉楓坦率的表示。
其實在書里,周曉楓在描寫張藝謀的時候也有“不客氣”,換句話說,她對二者都有批評,也都留了分寸,“我盡量不涉及隱私,盡量考慮彼此的尊嚴和面子。《宿命》不像媒體說的是一本復(fù)仇之書,我既無興趣、也無體能去從事摔跤運動。”
在媒體曝出消息后,不少網(wǎng)友馬上展開對書中內(nèi)容的真?zhèn)涡缘臓幷摚菏欠裼胁稍L內(nèi)容?一些內(nèi)幕消息如何得知?周曉楓說,自己的記錄來自于當事人的溝通,“張藝謀不是一個愿意主動傾訴的人,但我什么事兒都直眉瞪眼地追問,逐漸獲得一些答案。書里涉及的人物眾多,之所以有姓名、時間和地點,就是為了方便大家去查驗真?zhèn)巍?rdquo;
直面指責(zé):準備好人證物證?隨時聽候法庭傳喚
在《宿命》一書部分內(nèi)容曝光后,張偉平的新畫面公司很快做出反應(yīng)并發(fā)出聲明,表示“張藝謀為了賣書,又一次惡意炒作,無中生有,滿嘴謊言”,同時表示“新畫面會用事實真相和法律的手段戳穿他的謊言”。
對張偉平方面發(fā)布的聲明,周曉楓似乎沒有太多意外。她告訴記者,張偉平對此立即做出反應(yīng)符合他的性格。最開始她曾猜測對方會用潑臟水的方法把張藝謀的名聲搞臭,這樣又陷入“狗咬狗”的局面,對張藝謀的打擊算是“為民除害”,并沒想到新畫面會選擇對簿公堂。
“法律訴訟便于社會監(jiān)督,公開且公正,非常好。這回沒有‘下三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周曉楓同時表示,已經(jīng)準備好物證和人證,隨時聽候法庭傳喚。
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在一定程度上,周曉楓還是難以預(yù)測這本書引發(fā)的爭論乃至導(dǎo)致的后果。她說,不知道埋伏在短暫或漫長道路的那端是什么,是否從此難以擺脫追剿的陰影,“那些慷慨為我提供避難所的朋友,銘感于心。”
根據(jù)出版社透露,周曉楓3月4日即將出國,聯(lián)系之前她曾有過“更勁爆內(nèi)容留作自保”之談,這一舉動立即引起外界“出國是否為避禍”的猜想。周曉楓對此沒有做出直接回答,她僅表示,為了維護生活和內(nèi)心的平靜,需要出去躲避一段時間,“雖說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躲到十四,也是美好的。”
評張藝謀:非完美無缺?不像蠟制水果般光可鑒人
在《宿命》一書、“十宗罪”的話題被熱炒后,該書出版方一再強調(diào),整本書是從張藝謀的性格入手進行分析,不涉及個人恩怨。由于擔任張藝謀的文學(xué)策劃十余年,周曉楓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便利條件去接近這位大導(dǎo)演,她這樣界定自己看到的張藝謀:“我從來不認為張藝謀像蠟制水果那么光可鑒人、完美無缺。”
在周曉楓眼中,張藝謀的毛病、弱點和缺點都很明顯:性格里有極端對立的部分,寬闊到可以放進對稱的反義詞,“對張藝謀的看法,我已詳細地寫在書里,不必贅述。”
而對于“張偉平挑撥張藝謀鞏俐關(guān)系”之類的報道,周曉楓也給出進一步解釋。在她看來,張藝謀不是未成年人,應(yīng)該對自己的選擇負責(zé);一系列的問題是他性格里的必然,張偉平只起到外在的影響——雖然是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把所有的不是都歸罪于張偉平不公道。”
對于這一點,周曉楓打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方:不能一輩子咳嗽都賴小時候嗆過一口奶。她說:“《宿命》里寫了,二張分手之后茶還沒涼,張藝謀接著栽跟頭。”
“以我的觀點,張藝謀現(xiàn)在也沒接受教訓(xùn),保不齊什么時候又得陷入麻煩。性格導(dǎo)致,這是他的宿命。”周曉楓總結(jié)道。
以下為出版社發(fā)來的答問摘要
1、是否經(jīng)過張藝謀授意和授權(quán)?
我從陳婷那里拷貝了他們家的影集交給出版社挑選,使用這些圖像資料,出版社需要授權(quán)。涉及隱私,我需要讓當事人知情;其他我作為旁觀者的評論,不需要張藝謀授權(quán)。
我動筆時沒有透露消息,直到把完成的樣稿交給張藝謀和龐麗薇,讓他們核實時間、地點和人物等是否無誤,只是為保資料的準確性。張藝謀見到打出來的十幾萬字,很驚訝,沒想到我事先沒有節(jié)目預(yù)報。
關(guān)于我對張藝謀的評價,甚至諷刺和批評,他本人沒有做出任何調(diào)整和修改,因為他認為那是屬于我的看法和觀點,他無權(quán)干涉。張藝謀渴望創(chuàng)作自由,也會尊重我的創(chuàng)作自由。
2、是否專門針對張偉平?
如果《宿命》就是挑釁之書,那它沒什么價值。請注意,書名是《宿命》,不是《宿敵》。
我寫的是張藝謀的性格和命運,張偉平和其他人物一樣,只是刻畫張藝謀所需要的素材。娛樂新聞熱炒的“十宗罪”,把我的形象搞成替主子叫陣的狗腿子,非我初衷。
其實在書里,我對張藝謀也不客氣;換言之,我對張藝謀和張偉平都有批評,也都留了分寸。比如,我盡量不涉及隱私,盡量考慮彼此的尊嚴和面子?!端廾凡幌衩襟w說的是一本復(fù)仇之書,我既無興趣、也無體能去從事摔跤運動。
3、是否認為張偉平是張鞏分手的罪魁禍首?
張藝謀不是未成年人,他應(yīng)該對自己的選擇負責(zé)。一系列的問題,是張藝謀性格里的必然。張偉平只是起到外在的影響作用,雖然,是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把所有的不是都歸罪于張偉平,不公道。
而且,不能一輩子咳嗽,都賴小時候嗆過一口奶——《宿命》里寫了,二張分手之后,茶還沒涼,張藝謀接著栽跟頭。以我的觀點,張藝謀現(xiàn)在也沒接受教訓(xùn),保不齊什么時候又得陷入麻煩。性格導(dǎo)致,這是他的宿命。
4、怎么看待張藝謀?
我從來不認為張藝謀像蠟制水果那么光可鑒人、完美無缺,他的毛病、弱點和缺陷都很明顯,但我也不認為,身上有幾個蟲子眼兒他就不是蘋果了。他的性格里,有極端對立的部分,寬闊到可以放進對稱的反義詞。對張藝謀的看法,我已詳細地寫在書里,不必贅述。
5、很多事情并非親歷者,來源何處?怎證真?zhèn)危?/p>
我的記錄來自與當事者的溝通。張藝謀不是一個愿意主動傾訴的人,但我是個愣頭青,分不清美人痣和癤子的區(qū)別,什么事兒都直眉瞪眼地追問,逐漸獲得一些答案。
書里涉及的人物眾多,之所以有姓名、時間和地點,就是為了方便大家去查驗真?zhèn)巍?/p>
6、新畫面即將提起訴訟,如何準備?
張偉平立即做出反應(yīng),符合他的性格。我原來猜測他們會用潑臟水的方法,甚至拿男女之事大做文章,先把事情攪渾,把張藝謀名聲搞臭,這樣又陷入“狗咬狗”的局面,對張藝謀的打擊算是“為民除害”。沒想到新畫面選擇對簿公堂,法律訴訟便于社會監(jiān)督,公開且公正,非常好。這回沒有“下三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抱歉。
看到新畫面的聲明以后,我準備好了物證和人證,隨時聽候法庭的傳喚。
7、是否勇氣之作?
無知加盲目,可能比勇氣還像勇氣。我本性善良懦弱,懼怕沖突。甚至我一邊寫,一邊還在猶豫,要不然避實擊虛,糊弄糊弄,向金老師交差得了。可我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夠“修辭立其誠”,結(jié)果,像個生性魯莽的人不會說客氣話了,寫成這樣。
為什么,我不過講幾句實話,就要冒這么大風(fēng)險?說假話,倒不需要勇氣,因為不必冒風(fēng)險——我想不通這里面奇怪的邏輯。
8、人身安全?
坦率地說,我不能預(yù)測后果,不知道埋伏在短暫或漫長道路的那端是什么,是否從此難以擺脫追剿的陰影。那些提醒我注意人身安全的朋友,那些慷慨為我提供避難所的朋友……真的,銘感于心。
為了維護生活和內(nèi)心的平靜,我的確需要出去躲避一段時間。雖說“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躲到十四,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