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說安全
羅繼堂
以前住在磚木結(jié)構(gòu)的平房里,門窗均未安裝防蚊蠅的紗屏。在農(nóng)村也未流行使用噴霧殺蟲劑。于是在夏秋兩季,蚊蠅一多,只用蚊拍拍打,這倒也環(huán)保一點。在拍蚊蠅的過程中,我首選五種蚊蠅拍之,它們就首當(dāng)我手中之拍而亡。我忽從它們的角度,把它們想象成人,若處于潛藏著危險的環(huán)境中,該怎樣得以保全呢,怎樣會是危險之舉呢?啟示如下:
一、久待不動易遭擊
蒼蠅老是停在一處不動,當(dāng)然易擊中。因此,人也不可太死板,所謂“樹挪死,人挪活”。不停地且無規(guī)律地移動是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shù),在兵法上也常用,且屢試不爽。處于社會變革之中的人,也應(yīng)伺機而動,若抱殘守缺,墨守成規(guī),必?zé)o生路和出路。
二、山上有虎不可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藝高膽大的英雄之舉或激勵人們憑勇氣戰(zhàn)勝困難的名言。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若把 “虎”比作危險,應(yīng)避其鋒芒,萬不可作無謂的冒險,不能拿生命做賭注。
我在桌子上放了個裝過香油的小瓶子,當(dāng)發(fā)現(xiàn)有十幾只蒼蠅進去后,立即蓋上瓶口,然后放在水中再打開,他們便溺死水中了,這叫“甕中捉鱉”。蒼蠅由于不知何處有險,所以常常斃命。例如,它不知水能淹死它,火能燒死它,電能打死它,藥能毒死它,還有個人手里的拍子會突然拍死它。而人是有預(yù)見本領(lǐng)的動物,應(yīng)該知道何處潛藏著危險,尤其應(yīng)該知道明顯的危險。深山密林中、山洪暴發(fā)時、泥石流多發(fā)地帶等自然災(zāi)害來襲之前和之時險象環(huán)生;水、火、電、毒均可致人死命;女性夜晚單獨行至無人區(qū)也是險不可測的。在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中,膽兒太大了不好。
三、趕密集處有險情
我的拍子會選擇蚊蠅密集處下手。因為這樣有效率,可以一拍子拍死幾只。因此,人群擁擠處易出事:客車超載、樓道踩踏、瘟疫流行、失控車撞向人群、空投炸彈襲擊……還有,有人被搶了,舉目四顧全是人,不知作案者誰;孩子走丟或被偷被拐的事在人多的城市發(fā)案率較高。反正人越多處越不安全。
為什么要往人多處趕呢?讓蒼蠅、螞蟻聚集的方法是在地面潑一點糖水,它們將會為采食而亡。人呢,有因逐利而蜂擁的,有為圖看個熱鬧往攏湊的,還有盲目隨大流的,可知“密中有險”之理?即使不得已需處于密處,也須有 “提防”二字在心頭。
四、過于暴露潛危機
哪只蒼蠅若喜歡停在顯眼的平臺上,也最易擊中。因為顯眼、暴露招危險。尤其是懷著孕的、飽鼓著腹部的母蒼蠅,必遭重擊。因為它肚子里“有貨”——大量的受精卵,易誘人欲斬草除根而后快。對于人而言,就是不要老是處于明處,成為眾矢之的,要稍作偽裝。尤其是萬萬不可“露財”,女性還不能太“露色”,因為“財色”二物皆令世俗中人難抗其誘惑而產(chǎn)生罪惡的欲望。
五、放縱情欲不得安
若見兩只正在交配的蒼蠅,我一定下手最快最狠。因為一是能達到“一拍二蠅”的效率;二是杜絕因為它們的行為將導(dǎo)致形成無數(shù)的后代來害人的嚴重后果;三是對它們公然無視我的存在而放縱自己的惡行表示強烈的不滿。人若也無所顧忌地放縱自己,也將招致他人的不滿或怨怒,“他人”中既有情敵,也有雙方的親友,甚至領(lǐng)導(dǎo)。哪怕做得絕密些,也可提高點兒安全系數(shù)。這其中還要特別提醒的是,兩者中的女方 “損傷慘重率 ”往往高于男性:因為在拍子打下去的一剎那,有些機敏的公蒼蠅還能在0.001秒之際脫逃,而它身下的母蒼蠅就難以幸免了。
六、麻痹大意惹禍事
很多事故都是因為當(dāng)事人馬馬虎虎、丟三落四或抱著“將就”的、“無所謂”的僥幸心理導(dǎo)致的。勞動時一不小心就會受傷;鬧著玩的時候還能玩出人命;技術(shù)很差卻要逞能開車,當(dāng)然會出車禍;飛機上松了一顆螺釘,就會引發(fā)空難;……此類血的教訓(xùn)不勝枚舉,平安中人萬不可“以身試險”?。。ㄌ刈ⅲ罕卷棌奈孟壉憩F(xiàn)的反面得出,因為蚊蠅可是既謹慎又警覺的)
以上這些理念,我想無論對于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相關(guān)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wù)](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